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大陸軍機遠航南海展示戰略威懾 返程繞臺令島內憂心

2016年12月12日 08:19:04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日方10日公佈的中國軍機飛行路線圖。

  臺灣“國防部”宣稱大陸數架軍機在從宮古海峽回程時繞道西南巴士海峽返航,實際上繞臺灣海峽一圈。而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則稱中國轟-6遠端核轟炸機日前沿南海“九段線”進行了巡航飛行。

  這次東亞海域上空發生的事件也吸引了國際媒體關注。“危險的遭遇”,德國全球新聞網11日稱,這是自日本政府“買下”釣魚島以來,中日在空中最危險的一次遭遇。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日本感受到美國的保護會減少,因此急欲加強軍事戰備。

  法新社11日稱,這是中國軍機半個月來再次飛越靠近中日東海爭議範圍的宮古海峽。日本航空自衛隊戰鬥機11月25日也曾緊急升空應對穿越該區的中方軍機。報道稱,巴士海峽位處臺灣本島與菲律賓巴丹群島之間,宮古海峽位於臺灣東北方日本琉球群島,靠近釣魚島附近水域,屬“第一島鏈”範圍。

  美聯社稱,中國10日的空軍演練,是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後的首次,臺灣方面認為大陸空軍此次演練是“報復”,但中國國防部發言人10日甚至未提及臺灣。報道引述臺灣“國防部”的消息稱,大陸東部戰區十多架戰機(原文如此)由北向南穿越宮古海峽進行遠海訓練後,其中4架戰機返程時南下穿越巴士海峽,由南部戰區空軍殲擊機接應掩護繞過臺灣南部返回結束演訓。臺軍還稱對此全程均嚴密監偵掌握,籲請民眾安心。

  臺灣《自由時報》11日稱,這是大陸軍機第二次繞臺灣島一週巡航演練。報道稱,中國空軍、海軍實力在近十年來快速成長,以往海空力量都被限制在沿海。近年來,中國開始穿越第一島鏈,從宮古海峽直接切入日本防空識別區中間。分析人士稱,中國過去多從宮古海峽或巴士海峽單向出入,最近開始以弧形繞飛琉球與臺灣,對日本、臺灣的防空識別區産生壓力;此舉也能在太平洋對美軍進行“反介入”任務。

  前國民黨“立委”林鬱方11日接受臺媒採訪時稱,大陸戰機選擇這個時機點“繞臺演訓”,相當程度是因為蔡英文與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進行電話會談後,大陸軍方非常不滿。他稱,大陸軍機這次演練是一種戰略上的宣示,以證明美國的圍堵是“困不住中國的”。同時,這也是大陸軍方的戰術訓練,未來要對“臺獨”用武的話,一定是全面性的進攻,“中國大陸就是要告訴你,你們沒有什麼安全的後方”。

  除了中國戰機穿越宮古海峽,西方媒體還關注另一則中國軍機消息。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0日引述兩名美國五角大樓官員的話稱,在特朗普和蔡英文通話後,中國能攜帶核彈頭的轟-6戰略轟炸機8日沿著南海“九段線”進行了巡航。這是自2015年3月以來,中國的戰略轟炸機沿著這條U型分界線進行的首次遠端巡航飛行。此前,中國轟炸機從未像這次飛得那麼遠。在這次飛行中,中國戰機在多個地點起飛進行護航。文章稱,這次引人注目的展示意在向美國下一屆政府發送信號。令五角大樓更擔心的是,美國衛星發現中國正準備將更多先進地對空導彈運送到南海島嶼上。西方媒體紛紛猜測這是中國針對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的一次警告,也是對美日等用第一島鏈封鎖中國的反擊。

  “中國具備同時進行東海和南海兩場空戰的實力”,韓國紐西斯通訊社稱,中國空軍在東海和南海進行的遠海訓練,表明其已經具備遠洋作戰的能力,這意味著即使是東海和南海同時發生戰事,中國空軍也有能力加以應對。韓聯社日前也稱,特朗普當選後,中國戰機抵近臺灣飛行的次數明顯增加。如果蔡英文為了所謂“臺灣獨立”而爭取特朗普的支援,那麼中國大陸會毫不猶豫採取軍事行動加以遏止。

  “美日中角力密碼解讀”,臺灣“聯合新聞網”11日稱,儘管日本表面上宣稱對峙現場只有2架日本戰機,但實際上日本出動10架F-15,駐日美軍也出動了EP-3和RC-135偵察機蒐集情報。雙方的主力都藏在後面,伺機而動。中國則出動了蘇-30戰機、轟炸機,還有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等,這是一個集電子攻防于一體的小型戰機編隊,具有體系化作戰能力。大陸種種動作的目標是:“管控東海,戰巡南海”。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最近幾年來,中國海空軍飛機經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到西太平洋空域進行訓練已經實現常態化。張軍社稱,所謂“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説法並不存在。第一島鏈是冷戰時期美國提出的概念,目的是把中國和前蘇聯軍力困在第一島鏈內。日本某些勢力妄想和美國聯手把中國軍力困守在所謂的第一島鏈內,這是癡心妄想,日本也沒有這種能力。

  “從某一時刻起日本或面臨這樣的問題:是否要為同北京衝突的升級做好準備?”俄羅斯衛星新聞網稱,在某一階段,當中國瞄準日本的常規武器數量達到很高的水準、可與現在瞄準臺灣的近程導彈數量一樣時,就會産生一個問題:日本是否還能在同中國哪怕是有限的衝突中不遭受災難性的重創?

  【環球時報駐日本、美國、加拿大、德國、韓國記者 藍雅歌 蕭達 陶短房 青木 王偉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邢曉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