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中山大學加強合作共同傳承“中山精神”

2016年11月17日 10:41:1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同根並蒂好相攀——兩岸中山大學加強合作共同傳承“中山精神”  

  一個在廣州珠江南岸,一個在高雄西子灣邊——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之際,坐擁不同風景的兩岸中山大學迎來了共同的校慶日。

  一樣的校名、一樣的校訓與相近的校歌,淵源深厚的兩岸中山大學共同繼承著“中山精神”,在頻繁的校際互訪、學術交流和學生交往中,姊妹校情誼日漸加深,並攜手邁向國際一流學府。

  “蘭竹芳馨不等閒,同根並蒂好相攀。百年兄弟開懷抱,莫謂分居彼此山。”2010年,高雄中山大學時任校長楊弘敦到訪廣州中山大學,吟出鄭板橋名詩,而這些詩句濃縮了兩校間深厚的歷史淵源。

  1924年,孫中山將廣州實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學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並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逝世後,學校于1926年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感懷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

  1979年,中山大學學術代表團出訪美國。改革開放之初的此次中國高校代表團出訪,獲得當時大量海外媒體報道,這些報道也在臺灣産生了影響。在臺的眾多中大校友有感於此,産生了在臺灣設立一所中山大學,因應臺灣社會對高等教育之需的念頭。1980年,高雄中山大學創建於高雄西子灣,並以孫中山誕辰日11月12日作為校慶日。

  “兩校間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高層間的互訪,此後學生團體間逐漸展開互訪。”廣州中山大學校長助理、圖書館館長程煥文告訴記者。

  2010年,兩岸中山大學等主辦了“2010海峽兩岸中山論壇”,期間兩校達成了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的共識,並表示將共同籌募發展基金,支援兩校的學術交流。

  此後,在諸多兩岸青年學子交流活動中,都活躍著兩校學生的身影。

  2014年,慶祝孫中山先生創辦中山大學90週年交響音樂會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兩岸中山大學的樂團傾力演出,曲目全部為歷屆校友的經典作品,兩岸中大學子在動聽的旋律中共襄盛舉。

  在當晚響起的歌曲中,包括音樂家黃友棣的《杜鵑花》。中大校友黃友棣2010年離世,其身後為中山大學留下一段“69年還書記”的感人故事。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圖書館奉命搬遷,先入雲南澄江,後轉入粵北坪石。黃友棣于1944年從圖書館借出《格羅夫氏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一套五冊。此後,他曾兩次試圖歸還,但顛沛流離中始終未能如願,辭典後隨他輾轉香港、臺灣。1998年,他將辭典贈予高雄中山大學圖書館典藏。

  2013年,該辭典在兩校共同努力下,由高雄中山大學移交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終於了去黃友棣的遺願。“這段故事,見證了校友黃友棣的完美品德和高雄、廣州兩地中山大學的深厚友誼。”程煥文説,當年10月,中大圖書館將杜鵑花定為館花,恰與黃友棣名作《杜鵑花》同名。

  今年適逢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廣州中山大學成立92年來首次將孫中山手書的校訓影印複製,並重印了首任校長鄒魯手書的《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和《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後記》碑帖原拓本2冊。今年,高雄中山大學也以一場活力十足的運動大會慶祝建校36週年。

  本月23至25日,廣州中山大學將以東道主身份,邀請高雄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的代表,在“山海論壇”上就大數據與高性能計算等10個領域展開學術研討,共商合作大計。這個由兩岸中大和廈門大學共同發起的論壇,從2011年開始在三校間輪流主辦,旨在開拓未來校際間的合作機會。

  據廣州中山大學統計,從2011年9月開始,每年約有200名學生赴臺灣包括高雄中山大學在內的高等學府交換學習或參與短期交流項目,同時接收約80名臺方交換生到該校就讀。截至今年11月,該校有212名在校臺灣學生。

  廣州中山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和臺灣地區高校的合作向更深、更廣方向推進,為兩岸教育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的形成做出更多貢獻。(記者陳寂 鄭天虹)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