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廈門溪頭下村:昔日炮戰前沿今成婚紗攝影勝地

2016年11月02日 08:34:0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65歲的臺灣攝影師林國彰舉起手中的相機,將鏡頭對準了眼前這個以“溪頭下”命名的廈門村莊。

  陽光微照,輕濤拍岸,光著腳丫的新娘手捧紅色玫瑰花束,踏著海灘上輕軟的沙子,朝心愛的新郎奔去。“咔嚓”一聲,林國彰定格了新人一生中最美的時光。

  庭院的鞦韆、街角的咖啡店、佈滿爬山虎的磚墻、海邊的棧道……溪頭下村這個僅有0.15平方公里的村莊,如今因“中國最浪漫婚紗攝影村”的美名為人所知。

  不過,對於在此采風的林國彰而言,溪頭下村還承載著更多的意義。

  它是廈門島上距離金門最近的村莊之一,站在溪頭下的海灘上向南眺望,金門諸島清晰可見。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隊退踞臺澎金馬,金門成為兩岸隔海對峙的最前沿。

  “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從1958年起,長達近20年的金門炮戰在兩岸軍隊之間展開,造就了一段特殊的歷史。彼時,一座高射炮陣地就曾在位於廈門南部濱海黃厝的溪頭下村設立,正對著4000米外的金門。

  在林國彰的記憶中,這裡曾是最危險的所在。

  “我們那一代的男青年,最怕的就是自己中了‘金馬獎’,也就是被派往金門和馬祖去服兵役,特別是金門。”林國彰説。那時的金門,不僅條件艱苦,也因炮戰常有士兵傷亡,臺灣年輕人們避之不及。

  73歲的溪頭下村民陳明石同樣對半個多世紀前的漫天硝煙記憶猶新。陳明石在溪頭下村生活了一輩子,金門炮戰開始時他才剛剛15歲,和村民們一起躲在山上的石洞裏,卻仍然受到炮彈的攻擊。村裏涌現出全國海防對敵鬥爭積極分子,民兵們在海灘上挖開一條深深的壕溝……

  “炮戰的時候,我爸爸的胸口曾經中過彈片,哥哥腿上中過彈片,我自己的屁股上也中過彈片。”陳明石説。

  林國彰和陳明石的這些記憶終於1979年。那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係開始走向緩和,廈門與金門之間的炮戰終於結束了。

  硝煙散去,溪頭下歸於平靜,做回了那個默默無聞、封閉破敗的村落。村民們每日清晨挑著蔬菜、海鮮沿著海岸線,步行到廈門港去叫賣,踏著幾百年如一日的步伐節奏。

  直到2003年,首家攝影機構入駐溪頭下。自此之後,越來越多的攝影機構相繼紮根,使得村莊實現了意料之外的華麗轉身。

  曾經的海景意味著寂寥,現在卻意味著機遇。“浪漫的沙灘和海水非常符合婚紗拍攝的元素,我們公司的員工現在就有500多人。”溪頭下村後古攝影公司經理祖和榮説。

  10余家攝影機構、70余家攝影工作室、每年兩三萬新人拍攝婚照、婚紗攝影年産值逾6億元……一個個數據講述著村莊的變遷。

  “以前的時候最經常聽到的是大炮的聲音,現在最經常聽到的是婚紗攝影師們的聲音。”陳明石説。“新娘微笑”“新郎靠近點”“新郎新娘再甜蜜點”——這些來自攝影師的指令聲,如今每天都出現在陳明石的生活中,令他感到開心。

  隨著婚紗攝影的興起,溪頭下村裏的基礎設施得以改進,村民的生活也與以往大為不同。禮服定制、珠寶設計、咖啡館、鮮花店、民宿……這個精緻的小村落裏,諸多元素一應俱全,一條産值高達2-3億的産業鏈正在形成。

  “難以相信,以前炮火沖天的前線,如今竟然是這麼浪漫。”林國彰説。

  在溪頭下成為婚紗攝影勝地的同時,曾經金門炮戰的歷史也成為了一種資源。

  在溪頭下的相伴街上,一排精緻的商店吸引著年輕的遊客們駐足參觀。這些店舖的前身就是金門炮戰時留下來的防炮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用以安置在炮戰中住房被炸毀的村民。

  石頭墻柱,瓦片屋頂,雨水浸漬,日曬斑駁……幾十年歲月沉澱下來的老房子居然意外地獲得青睞。“沒有想到,這些戰爭裏的物件現在反倒派上了用場。”陳明石説。

  溪頭下還有著更多的計劃:在村莊整治提升的帶動下,曾經的戰壕被改造為一條棧道;村民們躲避炮火的坑道也在改造之中,以使市民和遊客體會當年金門炮戰的歷史。

  陳明石期待著,在更多年輕新人來到溪頭下拍攝婚紗照的同時,能夠有更多金門和臺灣的客人到訪,感受這裡的浪漫,回味這裡的歷史。 (記者尚昊 顏之宏)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