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雙十慶典”凸顯臺灣政治撕裂 臺媒體人:慶典如忌日很好笑

2016年10月12日 08:49:2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10日是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後的首次“雙十慶典”,雖然她在演説中要大陸方面正視所謂“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講稿中多以“臺灣”取代“中華民國”,連“行政院長”林全都沉著臉,看不出到底有沒有唱“國歌”。有臺媒感慨説,這場慶典,國民黨不出席,深綠亦缺席,“國慶節成為執政黨的慶典”,臺灣內部的分裂令人擔憂。

  在今年的臺灣“雙十慶典”上,“國旗”和“國歌”等都完全看不到受尊重。蔡英文的演説與“總統府”日前釋出的版本相比,唯一區別就是要中國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連她自己都對此處處回避。臺灣《中國時報》11日總結稱,蔡英文在“520”就職典禮近6000字的演講中,提到“中華民國”5次,“這個國家”13次、“臺灣”41次;在“雙十演説”中,蔡英文2900字的講稿則是談到“中華民國”3次、“這個國家”8次、“臺灣”19次,不僅用“臺灣”的次數更多,而且用“這個國家”的次數也比“中華民國”多。過去每逢“雙十節”,臺灣“總統府”前的廣場總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飄揚,今年“慶祝中華民國國慶”的大字,被“臺灣有你真好”取代,人手一面的“小國旗”消失了,不再發放,只剩下路燈上稀稀落落挂著的幾面“國旗”,“雙十國慶”圖案則換上臺灣黑熊。在民進黨執政縣市,“國旗”更是相當罕見,前“交通部長”葉匡時不禁發文感嘆在高雄市街頭,連一面“國旗”都看不到。

  再説“國歌”問題,連“行政院長”林全都不願大聲開口唱。民進黨執政的臺中市在市政府前廣場舉辦“升旗典禮”,市長林佳龍親自主持,但他唱“國歌”時在故意跳過“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後,才跟現場民眾一起唱。臺南市“雙十”期間適逢兩年一度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市長賴清德放棄北上參加慶典,而是在當天7時參加臺南升旗,他同樣跳過“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這兩句。與他們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據《聯合報》11日報道,由180個海內外團體組成的“我愛國旗嘉年華”活動,10日吸引逾千人到“國父紀念館”前祭奠孫中山先生、唱“國歌”,現場發放日前由漁民自主到太平島上取回的3000杯太平水,由陸軍官校專科班校友會及凱道連弟兄組成的“中興連”重現踢正步。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副主席郝龍斌與新黨主席郁慕明都出席了活動,並且在退役將領伍世文、胡築生與夏瀛洲等人陪同下,向“國父”遺像獻花行禮。洪秀柱説,不是因為國民黨不執政,就不參加“國慶典禮”,國民黨身為百年、具有充分歷史的合法政黨,在執政政府的追殺下,“叫我們有何心情去參加他們所謂的國慶大典?”

  從參加人員上來講,蔡英文主持的“雙十慶典”也相當冷清。最大在野黨國民黨因為黨産問題不參加,“獨派”的“臺灣社”因為不承認“中華民國”不參加,“直轄市”首長中只有臺北市長柯文哲、桃園市長鄭文燦和高雄市長陳菊出席,如果不是卸任的馬英九還算有肚量,臺灣歷任領導人將全數缺席。《聯合報》注意到,馬英九與蔡英文的座位雖隔著“立法院長”蘇嘉全夫婦,但兩人全程幾乎沒有交流,蔡英文演講結束轉身時,只向同排的馬英九輕輕點頭,之後再無進一步互動。臺當局本來宣稱觀禮的僑胞有4000人到場,但現場後排幾乎空了一半,許多僑胞在聽完蔡英文演説後就陸續離場。

  “雙十慶典”還引發了歧視爭議。據“中央社”11日報道,兩名主持人10日在大會上以“邵太太打卡,阿薩不魯哥,被嚇得跑走啦”的口訣介紹原住民族族名。有原住民團體批評稱,當局從不願正視原住民族遭遇的壓迫,又在各式各樣的場合消費原住民族,將他們當作笑話與娛樂的工具。“國慶籌備委員會”11日回應稱,引用口訣是讓大家了解原住民文化實為臺灣獨特的特色,並無輕蔑之意,“若造成原住民族有不舒服的感覺,籌委會鄭重致歉”。《聯合報》11日還提到,10日晚的“國慶酒會”在臺北賓館登場,它以臺灣傳統美食為主題,卻被發現“夜市美食區”大型背板上的臺灣夜市底圖竟然套用香港街景,圖中清楚可見香港知名的快餐店“美心”和“大家樂”的招牌,與會者直批“實在太瞎”。

  媒體人彭文正稱,“一個已經結束的國家的國號、國旗、憲法、體制,拿到一個沒參與建國的臺灣來使用”,是件不正常的事情,“我們所慶祝的國慶節,早已經是個結束國家的慶典,這和幫過世的人慶祝生日一樣好笑,更可悲”。《中國時報》11日感慨説,臺灣最大的慶典因為執政黨“國家認同”定位不明確,在野黨遭整肅士氣低迷,“獨派”從根本上否認,“讓慶典淪為形式,中華民國在民進黨執政下已仿佛借殼上市”。文章説,蔡英文一再強調要和解包容,卻反而讓臺灣陷入分崩離析,“一個連國慶節都不知為何慶祝的執政者,能將國家的未來帶到哪去?一個連內部都充滿矛盾分裂的族群,又如何要求別人和解?”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