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分析稱蔡英文將繼續走“抗中”路線 臺媒:她沒資本

2016年10月10日 09:05:13  來源:旺報
字號:    

  臺灣安保協會8日主辦的“南海爭議與亞太區域和平國際研討會”上,臺海和平與兩岸關係發展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與會的島內“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係教授董立文分析稱,從今年1月16日臺灣選舉結束到目前,兩岸關係可分3階段,依次是嘗試溝通期、測試底線期以及決定基調期,目前是屬於測試底線期,可能持續到明年年初之後。

  “觀察期結束,陸定調蔡親美遠中。”臺灣《旺報》8日則作此論斷。報道援引大陸“涉臺人士”的話説,當蔡英文講出“不屈服”“力抗中國壓力”等話,就確立了她的政治路線是要在“經濟上告別大陸,在政治上對抗大陸”。該人士認為,臺灣的經濟若不靠大陸發展必定受限,這將讓臺灣陷入困境。北京清華大學臺研院副院長巫永平同日對《旺報》表示,當前時空環境和國際情勢及兩岸實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大陸也歷經長時間的摸索,相較扁政府時的摸索期,大陸仍搞不清楚何謂“柔性臺獨”,現在對臺“戰略上更清晰,在戰術上更成熟”,蔡英文在做什麼,大陸都已看透。《中國時報》9日的短評指出,“種種跡象顯示,蔡政府國安戰略開始從馬政府的‘親美、友日、和中’,逐步轉變成‘親美、友日、遠中’的趨勢”。問題是,大國為了自身利益,隨時還是會把臺灣出賣,菲律賓提請南海仲裁案結果、臺灣今年無法參與ICAO年會就是明顯的例子。《中央日報》網站的一篇評論文章質疑,蔡英文拿什麼“力抗中國”?

  島內一位學者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至少從目前來看,蔡英文的“親美日”政策並未給臺灣帶來什麼實質利益。那麼,被蔡英文視為替代大陸的另一重頭戲——新南向政策呢?

  “新南向終究只是鏡花水月”,《中國時報》8日的評論文章以此為題説,即使蔡英文力推的5大産業或10大産業發展順利,且産品都是世界一流,但因臺灣未能進入《區域經濟合作夥伴協議》(RCE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更是遠在天邊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及,加上臺灣只有與紐西蘭、新加坡簽訂自貿協議,勢將無法在大多數東南亞與南亞國家享有關稅減免,因此即使有再好的産品也很難與這些國家競爭。【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胡又中 環球時報記者 崔傑通】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