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藝文名宿讚兩岸攜手很美好

2016年10月10日 08:25: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現代劇場開拓者金士傑和全能藝人卜學亮都是投身藝文事業30年以上的名宿。9日,在福建廈門,一位姑娘鄭重的“致謝”讓他們頗為感動。

  兩人是臺灣果陀劇場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主演,今次和另一位臺灣話劇“老將”、果陀劇場創始人梁志民一起來到廈門為9日啟幕的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助陣。《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將是今年藝術節的重磅演出。

  在當日和大陸觀眾互動時,華僑大學學生小田首先向卜學亮致謝,“我的小夥伴聽説我有機會見到你,要我轉達她們對你的致意”。原來,她和“小夥伴”們當年特別喜愛卜學亮出演的《終極三國》,“給她們留下青春的美好回憶”。卜學亮毫不猶豫地滿足了小田的願望,上前和她擁抱。

  小田又鄭重地向金士傑轉達自己爺爺對他的喜愛。她告訴金士傑,爺爺從來不去電影院,但聽説《大魚海棠》是由金士傑配音後,平生第一次進電影院“追星”。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卜學亮感慨,兩岸藝文交流對促進兩岸民眾了解作用很大,是“美好的工作”。

  近10年來帶著果陀多次來到大陸演出的梁志民,同樣感受過大陸民眾的熱情和對其藝術表達的理解。

  他回憶説,《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北京首演時,自己默默坐在角落感受觀眾的反映。當劇情進入到深刻感情階段時,可以聽到有觀眾在低低啜泣;當演出結束,燈光照亮黑暗,“觀眾席掌聲像地雷一樣猛然炸開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梁志民説,這對他是“很大的鼓舞”。

  在臺灣苦心經營28年的果陀,在大陸也有眾多鐵桿擁躉。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而言,就在兩岸演出近200場,其中在上海就演出過八次,依然場場爆滿。梁志民説,首先得益於兩岸語言相通,“話劇是口語中表達的,透過語言來傳遞感情”;其次,則是兩岸民眾的情感和關注點是相通的,更容易相互理解。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以如何與心靈和平相處為主題,將瀕臨死亡的莫利教授與“利欲熏心”的學生米奇之間的對話,演繹成一場既樸實又幽默、既簡單又深刻的溫情舞臺劇。梁志民説,兩岸都已進入現代工業化社會,在現代大潮衝擊下,如何找回內心,是兩岸民眾共同關注的話題,也自然能引起兩岸民眾的共鳴。卜學亮也感慨,演出這部戲五年半,每年都能感受到自己對人生看法的變化。

  語言和情感的相通,也構成兩岸話劇人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梁志民説,“從創作本身來説,兩岸的隔閡和差異越來越小”,“大陸的創作越來越大膽和開放”。他介紹,果陀此前在設計上已經啟用過大陸同行,未來包括劇本等核心內容也完全有可能實現兩岸話劇人攜手合作。(記者 陳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