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妄稱殘奧會遭大陸打壓 實為臺商趕做會徽時出錯

2016年09月22日 08:28:19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中國打壓,殘奧會‘國徽’變黨徽”,多家臺灣媒體21日一窩蜂炒作“臺灣國際空間遭大陸打壓”的橋段,據稱被打壓的對像是參加裏約殘奧會的臺灣代表團。其團長陳李綢返臺後,向蔡英文“告狀”稱,大陸施壓將他們會徽圖案上的“國徽”改為國民黨黨徽。就在多名綠營人士“群情激憤”時,事實真相很快浮出水面,原來是臺灣廠商製作時疏忽,將會徽上的“國徽”誤改為黨徽。

  據臺灣《中國時報》21日報道,蔡英文20日接見參加2016年裏約殘奧會的臺灣代表團時,代表團長陳李綢“大吐苦水”。她表示,這是她第6次帶團參加重大國際賽事,此前臺灣代表團使用的會旗及會徽都沒有發生過問題。但這次出發前兩周,代表團接到國際殘奧會(IPC)的來信稱,大陸向IPC抗議,要求臺方修改會徽上圖案,將“國徽”改為國民黨黨徽(臺灣所謂的“國徽”與中國國民黨黨徽樣式相似,但略有區別。“國徽”中的白日為小白日,即12道光芒不觸及週邊圓框,國民黨黨徽則為大白日,12道光芒頂到週邊圓框;“國徽”的背景為深青天,黨徽的背景為淺青天——編者注)。為此,臺方代表團回函IPC稱,會徽是IPC在2004年就已經同意的,沒有理由改掉,且臨時來不及改掉制服上及所有的會徽。IPC當時僅表態稱,希望臺灣“儘量依照國際奧會的規定”。但到比賽前一天,IPC又致函臺灣代表團稱,臺方運動員穿戴的會徽樣式及顏色等不合規定,要求做出更正,最終代表團因擔心影響出賽只能把胸前的會徽標誌改為黨徽貼紙蓋過去。

  陳李綢宣稱,自己經過此事才知道“原來國徽跟黨徽不一樣”,她不知道中華臺北奧委會之前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她不希望這些變成政治化的課題,但大陸有意無意的打壓令她擔憂“國家的地位受到壓制”。陳李綢呼籲蔡英文,對奧運模式、會徽應該要做厘清,“國徽與黨徽不一樣在哪”?

  對此,臺“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20日表示,蔡英文已請“行政院”了解實際狀況,如果確有這樣的情形,臺當局將會向主辦單位與大陸提出抗議。國民黨“立委”李彥秀認為,體育活動本就不應被政治干擾,但就連這樣的國際賽事,臺灣都會遭壓迫,顯示蔡英文模糊的兩岸政策,以拖待變的態度已影響到臺灣的國際空間。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聲稱,臺方對此事絕對要表達嚴正抗議,不允許黨徽來魚目混珠,他也呼籲國民黨應該一起抗議,“黨徽換國徽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抗議稱,“黨徽通國徽,是黨國不分之下的産物,應該要改變”。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更宣稱當局應把旗子與“中華臺北”的名稱統統改掉,因為無論是奧運會、殘奧會旗幟,對臺灣來説都是屈辱,是臺灣在參加國際社會時,大陸“給臺灣穿的小鞋”,就是要把臺灣“去國家化”。

  不過,事情的真相卻並非陳李綢“痛陳”的那樣簡單。臺灣“新頭殼”網站20日報道稱,臺灣“殘障體育運動總會”(簡稱“殘總”)會長賴復寰表示,所謂臺灣選手被迫撕掉胸前國徽標誌,真正的原因是“廠商製作過程出問題,這是殘總的疏忽”。賴復寰坦言,“殘總”員工僅6人,“國手”們的制服、外套都是最後一刻才趕工出來,導致“國徽”變黨徽。

  “新頭殼”援引賴復寰的話報道稱,中華臺北奧委會與殘總所使用的會徽是不一樣的。根據1981年洛桑協議,中華臺北奧委會所使用的旗幟裏白日的12道光芒是頂到外環的,比較接近於黨徽,殘總一度延用上述標誌,後遭中華奧委會以智慧財産權名義禁用。2004年,殘總向IPC申請將“國徽”認定為新旗幟會徽,此次裏約的會旗及選手得獎時所升旗幟圖案上也都是“國徽”。但由於疏忽,此次運動員衣服上的旗標不僅圖案變成“黨徽”,尺寸也被放大,更關鍵的是IPC標誌的三撇顏色也不對,所以才會撕掉那個旗標,否則不能出賽。賴復寰表示,不是只有臺灣,包括泰國在內的十幾個國家,衣服檢查都沒通過。

  據了解,1981年,臺灣與國際奧會在瑞士洛桑簽署協議,同意以“中華臺北”名稱參加奧運會,會旗及會徽使用內含“青天白日徽”及五環標誌的梅花圖案。對於臺灣參加奧運會使用的旗幟和會徽,中華臺北奧委會稱,皆依照1981年洛桑協議製作,圖案並非“國徽”或“黨徽”,而是“會徽”,當初創造也並非依據黨徽或“國徽”去設計,因此爭議此事沒有意義。

  有島內網民稱,綠營動輒吵嚷“被打壓”,訴諸民意向大陸叫板,卻很少搞清楚是非曲直,更不會從自身找原因,這次烏龍事件實在太丟人,不過也反映出島內對蔡英文兩岸政策的過分緊張與焦慮。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張文生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所謂的“國徽”和黨徽,一般人都分不清楚,民進黨以往就喜歡借“國徽”、黨徽的相似,來攻擊國民黨“黨國體制”,這次又通過此事來挑動民間的意識形態鬥爭神經,轉移島內對蔡英文施政不力的關注。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周禮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