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商困局之問——誰置臺灣産業于危境?

2016年09月06日 08:03:3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5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的政策很明確是要阻卻兩岸産業往來,要企業“改西進為南向”,這恰恰可能置臺灣産業于死地。文章以IC産業為例直言:兩岸業者需要彼此投資參股,共用資源,共同發展技術、開拓市場,“否則,臺灣産業危矣”。

  “520”以來,臺灣業界和輿論已不只一次發出呼籲,希望新當局維繫兩岸經貿關係穩定發展。尤其是眾多佈局大陸的臺商,更對當局上臺後造成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相關協議協商停擺深感不滿。“告急”之聲,可謂不絕於耳。

  究竟誰置臺灣産業于危境?權威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臺商原有經營模式已難以適應大陸經濟發展現狀,亟需通過轉型升級,更好地把握大陸市場新機遇,以突破瓶頸。然而,由於臺灣當局的原因,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受阻,增加了臺商脫困的難度。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説,長久以來,臺商投資大陸採取“臺灣接單、大陸生産、海外銷售”模式,憑藉大陸低廉的土地、人力和環境成本,在需求強勁的外銷市場中持續獲利。但近年全球經濟下行,臺商外銷訂單“告急”,舊有經營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大陸倡導創新驅動經濟的新模式,強調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準同步提高,無形中帶動要素成本上漲。這兩方面原因使臺商經營難免遭遇困境。

  福建社科院現代臺灣研究所所長單玉麗則認為,臺商長期以來過於依賴代工,在開拓大陸市場時難以創立競爭力過硬的自主品牌,表現出升級換代能力較差的問題。

  “臺商想要破解困局,就要改變陳舊發展模式,積極謀求轉型升級。”曹小衡説,打造自主品牌、開拓內銷市場是當務之急。實際上,近年來大陸臺商不乏經營有道的成功案例,秘訣就是注重技術創新,不斷開闢內銷渠道。

  已在蘇州發展15年的樂蘭電子有限公司即為一例。臺籍總經理邵威元介紹説,企業從事電子樂器生産,由於導入半自動化生産模式,基本消化了人工成本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可喜的是,近年來大陸市場需求抬升,企業內銷份額由過去的5%左右提高到近25%,而且同樣的産品在大陸銷售的利潤空間往往高於海外。

  據商務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741個,實際使用臺資12.3億美元,分別同比上升47%和33%。專家分析認為,大陸仍是臺商投資佈局首選,吸引力正從成本考量轉向市場考量。廣大臺商已意識到,深化與大陸産業融合有助臺商改變單一、封閉的産業模式,打造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産品。

  近年來,大陸方面積極鼓勵和支援臺商轉型升級,開拓內銷市場。單玉麗指出,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臺商信心大增。但由於島內政治因素,ECFA後續的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後遲遲不能生效實施,兩岸貨貿協議商談也受阻,造成臺商喪失先機。今年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對兩岸經貿持保守態度,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造成兩岸協商機制中斷。

  “兩岸投資貿易自由化攸關臺商能否把握好大陸發展新機遇,這一進程中斷對臺商而言是雪上加霜。”單玉麗説。

  臺灣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不久前在媒體上撰文説,臺灣的優勢出口産業受限于兩岸貨貿協議和爭端解決協議協商中止,難以獲得比競爭對手更優惠的待遇,臺灣中小企業也無法適用較低關稅輸銷産品,對臺灣經濟的影響不能忽略。

  曹小衡認為,民進黨當局對兩岸經貿互動持保守態度,提出所謂“新南向政策”,但實際難以有效推動。而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是“實打實”的政策規劃,推進有度、成效顯著。臺商想開拓東南亞市場,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可更為實際地分享政策紅利。

  臺灣知名企業家林文伯不久前也直言:若兩岸可以合作,臺灣半導體産業可以活得更好。“新南向政策”與半導體業無關,當地沒有産業供應鏈,市場也不成熟,根本沒有生意,請問當局要業者去幹什麼?

  日前,《中國時報》再刊評論發出諫言:臺灣新當局一味排斥、抗拒大陸,把臺灣推離大陸更遠,這絕不是好的策略。大陸好,臺灣可以更好。“缺乏這樣的領悟,或許是臺灣持續向下沉淪的主因吧!”(陳鍵興 趙博 劉巍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