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旅行社驚現關門 臺當局漠然以對 赴臺遊衰退骨牌傾倒業者憂

2016年08月26日 08:07: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陸客搭乘遊艇在日月潭下船。(資料圖片)

  據臺媒報道,專接陸客團生意的臺灣創世紀旅行社近日無預警倒閉,為旅遊市場投下震撼彈。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廖國棟稱類似情況在意料之中。他説,在新當局就兩岸關係把話説清楚前,兩岸經濟貿易只會往下滑,最明顯的就是觀光旅遊,創世紀旅行社只是多米諾骨牌第一支,之後會有更多人退場。

  赴臺人數急轉直下

  據臺灣觀光部門統計,今年6月,陸客來臺僅27.1萬人次,創近30個月來新低。7月總計29.9萬人次,同比下跌15%,遼寧陸客團火燒車事件更導致陸客市場“急凍”。業界疾呼,若政治氛圍沒解凍、缺乏配套方案,年底觀光業者將倒成一片;近日更發佈聯合聲明,盼當局出手振興觀光業。

  臺灣1111人力銀行與“臺灣行”旅遊網調查顯示,有超過65.7%的受訪觀光業者感到陸客明顯減少,其中更有39.8%坦言業績因而受損,平均下滑幅度達23%。有20%的觀光業者選擇“開發其他業務”、20%的人選擇“開發其他客源”,但高達19.1%的人稱“沒有因應對策”。

  陸客優質團申請入臺證,今年3月每天有上萬人送件,新當局上臺後卻一落千丈,每天不滿千件成為新常態,8月18日更跌至兩位數,僅剩73人。反差如此之大,令旅遊業者直呼“太離譜”。

  昔日陸客赴臺遊大熱,臺灣有關部門開放每天500人的配額給金馬澎離島項目,只要在離島住上1天,便可由此直通臺灣島內;去年9月更放寬為金馬澎每天各1000人,近日竟也出現無人申請的窘況。“陸客的確在減少中。”馬祖兄妹旅行社總經理王永保説,過去陸客在補充馬祖冬季旅遊淡季客源上作用很大,現在陸客根本不來,今年冬天“會更冷”。

  臺灣觀光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賴正鎰稱,許多旅館、旅行社業績大幅衰退,甚至有專接陸客團生意的旅館,生意少了將近九成,還有遊覽車業者反映慘到不行,200多輛遊覽車停在公司,希望臺當局能夠解決。他説,目前陸客不只團客人數減少,個人遊人數也從每天5000人降到4000人,相關産業都有明顯感受。

  業績猛跌薪水大降

  據統計,今年遊覽阿里山的陸客人數同比縮減一成,業者更稱商家實際業績下滑高達八成。日月潭遊艇業者大吐苦水,稱生意掉了七成。景區接待餐廳、特色商品店家日子也不好過。

  目前除臺北與高雄兩大都會區在餐飲方面狀況尚可外,其他地區飯店都已傳出“優化員工政策”,即減薪、裁員與無薪假。臺灣接待陸客為主的飯店住房率如今大多跌至五成以下,虧損幾乎已成定局。臺灣天隆茶行薛姓業者稱,蔡當局上臺後,陸客人數明顯減少,過去每天有一二十個團光顧,但今年5月起,每天僅剩一兩個團,現在更變成個人遊居多,團客數幾乎挂零,業績因而大幅縮減。

  臺灣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魯孝亞説,全臺有1.7萬多輛遊覽車,其中3000輛至3500輛專接陸客團生意,因陸客團減少,業績至少下跌七成,有業者降價到1天5000元(新台幣,下同)到5500元還是無團可接,另有業者轉接島內旅行團,也造成業者間削價競爭。

  魯孝亞稱,陸客赴臺遊鼎盛期,遊覽車司機全臺跑透透,月薪在6萬元出頭。現在陸客團規模縮減七成,每天剩下不到1000輛車在跑,司機只能輪流上陣,薪水僅剩下3萬元甚至更低,有人還放起無薪假,即便業者想賣車,“又能賣去哪?”

  當局漠視業者困境

  “臺灣行”旅遊網總顧問李奇岳稱,陸客來臺整體市場萎縮嚴重,其中團客數下滑最快,個人遊旅客跌幅略小,但團客影響涉及旅行社、遊覽車、旅館、餐廳、購物店、導遊、司機等方面。火燒車事件後,確實有陸客退團或停止購買的行為出現,如果政治氛圍沒有解套,再加上如此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影響,年底前整體市場不會樂觀。

  對於可能到來的寒冬,臺灣旅遊業者無奈地表示,要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怕是不樂觀,但要配合“新南向政策”,開發客源不是一朝一夕,等路鋪好,業者大概也都奄奄一息。臺灣知本溫泉協會理事長黃慶安説,最無奈是當局對旅遊業困境採取漠視態度,甚至有著趁機淘汰體質不佳店家的看好戲心情,讓許多業者相當心寒。

  臺“旅行公會全聯會”前秘書長許高慶強調,蔡英文選前説要維持現狀,觀光業者們也相信了;但目前出現陸客減少的問題,顯然蔡並未維持之前的觀光現狀。許高慶説,旅行社如果倒閉,留下大筆債務,員工沒法領薪,只會製造出更多社會問題,難道當局還要放任這樣的狀況惡化下去嗎?

  據報道,前些年因陸客絡繹不絕,臺灣許多飯店業者紛紛搶在嘉義、南投、新北市等地興建以陸客為主的飯店,如今地買了、樓蓋了,陸客卻不來了,騎虎難下還是得開業,眾業者進一步瓜分已經夠小的市場,價格戰殺到血流成河,而新一波飯店倒閉潮正在醞釀中。漠視業者困境,“新南向政策”緩不濟急,還能怎麼辦?業者説,只能自求多福、各自紛飛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