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大陸游客銳減 臺灣旅遊業寒冬來襲何去何從

2016年08月25日 08:47:4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陸客減少,鵝鑾鼻公園冷清了很多。本報記者 王 堯攝

  

  桃園中壢殯儀館,“719”遊覽車事故大陸遇難者家屬在親人遺像前哀悼。新華社記者 宋振平攝

  近日,由臺灣《旺報》主辦的兩岸高峰論壇以“沒有‘九二共識’下的臺灣旅遊業”為主題,邀請諸多專家一同探討“陸客大減誰之過”。曾幾何時,“寶島遊”是大陸的熱門詞彙,年邁的訴諸情懷、年輕的抒發文藝,去臺灣玩一趟是不少人旅遊計劃中的一項。不料,今年5月就職的臺灣新當局對於“九二共識”大打模糊牌,一些極端分子的“反中”情緒在少數政客煽動下暴漲,加之以“719”火燒車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頻發,讓眾多大陸游客望而卻步。

  雪中送炭的大陸游客

  臺灣旅遊業也曾徬徨。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08年3月4日公佈的《2008年旅遊及觀光競爭力報告》,臺灣在13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由原來的第二十二名下滑到第五十二名;在亞洲則被韓國、馬來西亞及泰國超越,由原來的第四名退至第七名。一時間,從業界、學界到政界,對臺灣旅遊業的前途都感到十分迷茫。

  敢問路在何方?彼時存在一個共識,臺灣需要一個新的市場才能重振旅遊經濟。窮則思變,目光向西,這個現成的契機就在身邊:開放大陸民眾到臺灣的旅遊。2008年5月,國民黨當局上臺執政;不久,兩岸即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達成共識,開放大陸同胞到臺灣旅遊觀光。

  對於叫苦不迭的臺灣旅遊業者來説,2008年是喜從天降的一年,龐大的大陸市場成為他們心中不言自明的“救命稻草”。眾所週知,現代旅遊經濟不僅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對相關産業的帶動、經濟結構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陸客赴臺旅遊不僅帶動了臺灣旅遊業,還帶動了一系列與旅遊相關的産業。比如,由於陸客赴臺人數大量增加,很多新的旅館建設起來。

  儘管大陸游客是“救命稻草”,可臺灣一小撮“反中”人士仍然“吃飯不認賬,飲水不思源”。事實硬不硬,數據來説話:2008年開放大陸旅客來臺觀光至今,來臺大陸旅客逾2000萬人次,2015年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418萬人次。以臺“觀光局”的統計,每名大陸游客每天在臺灣平均消費227美元,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以及拉動的周邊效益都十分龐大。

   落木蕭蕭的臺灣旅遊

  7月19日,來自大陸遼寧的觀光團在臺灣桃園機場附近的高速公路遭遇火燒車,車上24名陸客全數罹難,是近年來最嚴重的陸客意外事件。面對家屬的悲痛欲絕,臺當局調查部門擠牙膏式地釋放消息,調查方向反轉如大片劇情。大陸民間情緒發酵,不滿情緒越來越濃。

  “在新聞中看到臺灣一些極端‘反中分子’的激烈言行,如今又發生了這麼嚴重的‘火燒車’事件,嚇得我都不敢去了。”詹琨在大陸一家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工作,剛剛新婚,他把臺灣從蜜月度假的目標名單中劃掉了。“有那麼多地方可以度假,不如選一個自己放心的,近期是肯定不會去臺灣了。”

  2008年以後,許多大陸游客蜂擁而至,只為一睹寶島的風情民俗,讓自己對於日月潭、阿里山等標誌性景點的認知不僅僅停留于書本與網路。“旅遊本身就是身心的放鬆、心情的愉悅、見識的豐富,而如今政治環境的狀況堪憂,處處有對陸客如何抵制、如何不歡迎的負面資訊,加上頻發的旅遊事故,試問還有誰願意踏足臺灣呢?”無錫中旅信程旅遊公司臺灣部經理黃頤説道。

  陸客不來了,毫無疑問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臺灣的旅遊業者。新北市觀光局局長陳國君直言:“比如野柳、海洋世界,這些地方主要以陸客為主,陸客一下子少很多,這對他們生計的影響當然十分大。”臺灣旅館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徐銀樹説:“有人潮,就有錢潮。旅館業十分脆弱,如果沒有客人,那就守空房。陸客是我們從業者的大客源,他們不來,我們的生活就十分辛苦。”

  “一些同業一輩子心血可能就白費了。不僅臺灣的旅館賣潮來臨,遊覽車的賣潮也來臨了。”臺灣遊覽車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魯孝亞説。

  今年61歲的傅文忠做導遊已經7年多,他指著鵝鑾鼻公園的停車場説:“這裡以前停的都是大客車,一排接著一排。現在光景差多了,大客車就幾輛,停的都是小汽車。”

  花蓮縣是臺灣著名的觀光縣。以前,花蓮是農業立縣。2008年兩岸直航後,花蓮探索觀光産業十分成功,確定以觀光産業立縣的政策,經濟産值迅速提高。但是,“旅遊熱”的好時光也在今年打住了。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徐榛蔚告訴記者:“今年‘520’後,花蓮旅遊業受到重創。往年7、8月是旺季,今年十分冷清,花蓮的民宿甚至掉了三成,連街邊養雞養鴨的老伯都抱怨生意不好。”

   杯水車薪的“轉向朝南”

  窮則思變,2008年臺灣新當局“思變”之路是向西看。時隔8年,這一次臺灣新當局的“思變”卻是轉向朝南——大力推動東南亞人來臺旅遊。

  臺“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表示,為降低陸客銳減衝擊,將推動“觀光南向政策”,以開放免簽等措施爭取東盟客源。為了印證觀光客多元化的成效,他舉例説,前半年日、韓、歐、美,以及東南亞、中東客人都有增加。

  方法已列在了紙上,思路也不能不説清晰:以南補西。那麼問題來了,補得過來嗎?同樣用數據説話:2015年,臺灣入境旅客超過1000萬人次,其中大陸游客佔了418萬人次。超過四成的大陸市場不要,相當於丟掉西瓜撿芝麻。

  臺灣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秘書長陳怡全説,“陸客不來臺灣,對他們也有很大傷害?別搞笑了,大陸游客有的是地方去,對臺灣的衝擊絕對大得多。”陳怡全所言不虛,根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15年大陸出境旅客達1.2億人次,其中只有418萬去往臺灣地區,佔大陸出境遊人次比例可以説是微乎其微。

  杯水車薪,臺灣新當局的“新南向”近乎于紙上談兵。解鈴還須繫鈴人,臺灣新當局一有事情就搬出民意當擋箭牌,可真相到底如何呢?對此,臺北市議員王鴻薇一針見血:“每次説民意,我們民意到底在哪?如果我們不反映,恐怕我們的兩岸政策註定是失敗的,臺灣旅遊業要持續發展,少了大陸絕對不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