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記者、青年學生“祖地尋源”認同感:兩岸客家一家親

2016年08月12日 08:44: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11日上午,伴隨著“兩岸客家記者、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座談會”在福建龍岩順利舉行,“祖地尋源”——臺灣客家媒體祖地行暨兩岸客家記者、青年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話。

圖為臺灣青年學生在長汀客家母親緣廣場合影。 張金川 攝

  圖為臺灣青年學生在長汀客家母親緣廣場合影。 張金川 攝

  由龍岩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兩岸客家記者、青年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活動,2日海峽兩岸媒體記者、青年學生組成的參訪團從河南新鄭祭拜軒轅黃帝開始,沿著客家先祖的遷徙路途一路往南,跨越河南、江西、福建、廣東四個省,實地感受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和祖地原鄉的發展變遷。

  為期5天的“祖地尋源”——臺灣客家媒體祖地行活動,他們在“客家祖地”繼續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從長汀出發,到上杭、武平、永定、梅縣、一路尋訪,最後回到龍岩。

圖為兩岸記者、青年學生參訪龍岩市客家祖地博物館。 張金川 攝

  圖為兩岸記者、青年學生參訪龍岩市客家祖地博物館。 張金川 攝

  “閩西有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是客家祖地的核心區域。”龍岩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執行院長張佑周可算是兼職的“導遊”,向臺灣媒體記者、青年學生介紹龍岩為何稱為“客家祖地”等閩西客家文化,並與臺灣專家學者互動。

  兩岸客家記者、青年學生一行在“客家祖地”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的同時,尋根祭祖也是他們重要的一個活動內容之一。在長汀,四名臺灣劉氏宗親就特地前往長汀縣劉氏家廟尋根祭祖,抵達劉氏家廟後,長汀縣劉氏宗親熱情接待了臺灣宗親。

圖為兩岸記者、青年學生在龍岩市博物館了解閩西客家民俗活動。 張金川 攝

  圖為兩岸記者、青年學生在龍岩市博物館了解閩西客家民俗活動。 張金川 攝

  而作為本次活動的臺灣帶隊老師,來自臺灣聯合大學的劉煥雲博士已經是第三次來到長汀劉氏家廟祭拜先祖了。劉煥雲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説:“兩岸劉氏一衣帶水、一脈相承,希望列祖列宗知道遷臺裔孫回原鄉祭祖非常難得,希望列祖列宗庇祐,後代子孫房房添丁、戶戶發財、大家平安、兩岸和平。”

  四位來自臺灣的劉氏後裔在長汀劉氏宗親的主持、引領之下,來到劉氏家廟的敦睦堂,面對先祖牌位虔誠地焚香、行三跪九叩之禮、上香,整個儀式簡單古樸又不失莊重。

  “今天能到劉氏家廟祭祖是意外之旅,很感謝主辦方帶領我們走這一趟,讓整個行程更完整,我覺得很高興。”臺灣寶島客家電臺臺長劉潤惠女士第一次來到長汀縣劉氏家廟後表示,作為一名廣播媒體人,她回到臺灣後一定會將這次行程中的感動與收穫分享給自己的聽眾。

  近年來,兩岸劉氏宗親往來頻繁,與宗親聯繫人進行對接、交流。目前,在兩岸劉氏在源流族譜的研究上也正在逐步對接。

  邱瀚垣與邱晟瑋是來自臺灣的青年學生,這是他們首次來到上杭邱氏總祠,讓他們感到很自豪。

  邱晟瑋的爸爸經常到大陸,致力於傳播客家文化,他説以前沒有跟爸爸一同回來,那是因為上學不方便,覺得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回去要跟哥哥説來尋根謁祖。

  據載,中原漢民族因戰亂等原因歷經多次大規模遷徙,到達閩粵贛交界地區,與當地百越族土著融合逐漸在南方形成了客家這支漢族民係。三百多年前,閩粵客家兒女又大量東移赴臺謀生,把客家文化帶到臺灣傳承和發揚光大。

  這一趟“兩岸客家記者、青年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不僅為臺灣客家新生代打造一條從大陸到臺灣遷徙的路,找到血脈的根,更重要是通過這次活動,喚起兩岸客家新生代作為華夏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根本意識,使中華民族這棵參天大樹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根深葉茂。

  在參觀了上杭李氏大宗祠過後,來自臺灣大寶桑電臺的主持人鍾愛興奮地發現,今天臺灣客家人在生活習慣、風土民情、婚喪慶典等方面跟祖先是相同的,感嘆祖先智慧的偉大。

  “從小記憶中,爸爸媽媽會帶她去祭祖,如今,圓了尋根之夢。”鍾愛同時也是一名老師,她覺得很開心參與此次活動,客家文化與精神被彰顯。同時,她表示,回去有個重要的使命,要把客家先民遷徙路帶回家人、宗親。

  “我們通過這個活動,就是要讓青年學生知道根在哪,他們的源在哪,讓他們體會下,我們的先民是怎麼的這麼一個遷徙過程。”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辦單位負責人,龍岩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林潮岩向記者介紹舉辦此次活動的初衷。

  林潮岩表示,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追尋客家先民遷徙的足跡,感悟兩岸客家文化同根同源客脈相承,就是為了緬懷先人、回顧歷史,更重要的是為了面向未來。“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首度以閩臺客家記者、青年學生重走和採訪行動來實施。

  兩岸青年一路同行,一起分享感受、唱歌、做遊戲……如今,到了分開時刻,青年學生在發表自己近日來的感言時,有的最終用眼淚來表達。正因為他們從不認識到認識,認識到兩岸客家一家親,分別時刻才會出現如此不捨的場面。

  “此次活動心靈上收穫滿滿的。”劉煥雲談及此行的感受時説,年輕人還要更多地了解客家的血緣和源流,類似此活動可以讓更多年輕人來參加,這樣激發兩岸客家人同宗共祖的血緣關聯和文化認同,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作者張金川)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