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特寫:在首都圖書館講故事的“臺灣哥哥”

2016年08月12日 08:01:1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獅子為什麼不打針?”“烏龜為什麼爬得慢?”“老虎是怎麼叫的?”提問一結束,臺下小朋友們“刷”地舉起手來,搶著回答。

  這是11日首都圖書館舉辦的“臺灣哥哥講故事”活動中的一幕。三位在這裡實習的“90後”臺灣大學生陳穎凡、林沿佑、劉峻凱給20多位北京小朋友講故事、一起做遊戲,大家其樂融融。

  “其實我們是臺灣叔叔,叫哥哥有點小。”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大三學生陳穎凡笑著説,沒想到自己在學校學過的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在這裡派上了用場。“與小朋友交流語速要慢,視線要低,要善於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他説。

  儘管活動規模不大,但三位臺生很用心。上周,三人分別試講了《橘色的馬》《羅伯生氣了》《高興先生和不高興女士》等故事。本週,三人各飾一角,共同表演了輕鬆、幽默的《我不怕打針》兒童劇。

  這三位臺生參加的是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事務中心承辦的“2016台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活動。20位經過選拔的臺灣大學生於7月下旬來到北京,進入國家大劇院、中山音樂堂、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今日美術館等機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

  首圖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館方安排實習生在歷史文獻中心、志願者之家、少年兒童圖書館等多個部門參訪、實習,以了解北京厚重的歷史文脈,體驗北京人豐富的文化生活。

  同樣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大三學生林沿佑是第一次來大陸。半個多月來,他印象最深的是參觀東總布圖書館。“北京的社區文化建設做得很好,即使在幽靜的衚同裏也有圖書館為居民服務。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離那不遠就是我十分敬仰的梁思成先生的故居。”

  在主修文化遺産保護專業的林沿佑眼中,北京是一座非常多元的城市,既有高樓大廈,也有古老的衚同,文化遺産星羅棋佈,堪稱中華文化的寶庫。而從事文博事業的工作人員的學識素養和服務精神更讓他欽佩,他覺得兩岸相關領域的學生應加強交流,互相取長補短。

  臺灣聖約翰科技大學的大四學生劉峻凱是三人中最年長的一位,9月即將升入本校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讀研。經常來往兩岸的他認為,來大陸唸書或工作都是有吸引力的選項。“我對淘寶、微信支付都蠻感興趣的,電子商務在大陸發展很快,相關的實踐機會也多,如果這邊有較好的工作待遇,對職業生涯有幫助,我會考慮來大陸工作。”

  “你們在大陸會不會有些不適應?”“還好啦。剛來的時候,工作人員説北京很熱啊,我覺得和臺北差不多。吃的也還好,儘管有點鹹和辣,也能接受。”陳穎凡説,感覺最明顯的是兩岸間説話方式的差異,北京人直一些,不像臺北人那麼委婉,但接觸多了就發現大家都是心懷善意,很快便成為好朋友。“在臺北説‘不客氣’‘不會’,在北京會説‘甭謝’‘沒事兒’。”從他嘴裏説出的帶著臺灣口音的北京話,把在場的記者都逗笑了。

  談起還有一週就要結束的實習,三位臺生都很不捨。“北京和臺北很像,現代與古典交融,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探索。聽説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節,我希望自己下一次來北京是在秋天。”陳穎凡説。(記者查文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