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尋愛日 情味濃——兩岸七夕習俗盤點

2016年08月09日 14:05:3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又至,這一首《鵲橋仙》吟來令人動容。七夕節在當代産生了“中國情人節”的含義,這一天大街小巷滿是鮮花和濃情蜜意的小情侶。但是回到最初,其實七夕節與愛情無關。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始於漢朝,是流行于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説,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在中國大陸,各地的七夕風俗習慣都有所不同,但大都崇尚“乞巧”的概念。比如,在廣州,這一天,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在杭州,姑娘們會在長輩的帶領下,向天上的牛郎織女敬酒,祈求織女多多給予心靈手巧的本領和美好的未來;在山東某些地區,這一天會擺些瓜果,若有蜘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巧”了。

  但是在臺灣地區,七夕節這天民間的乞巧習俗卻不是很流行。原來,臺灣地區不産棉花,婦女少問女紅事;另外,七夕節前後正是夏收、夏種農事最忙的時候,婦女們沒有工夫去乞巧。那麼臺灣地區的七夕有哪些習俗呢?

  七夕帶你臺南拜月老(圖片來自網路)

  拜七娘媽

  傳説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尊稱其為“七娘媽”,並且把七月初七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日。在臺灣,每年七月七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祈祥活動,稱為“做七娘媽生”。

  這一天,情人們紛紛到七娘媽廟(閩南地區人們認為此廟為“情人廟”)立下他們的山盟海誓。而尚未有對象的男女青年,則喜歡在這一天把“理想情人”的條件一一列出,以期未來有個美滿姻緣。正因為有這層寓意,所以在農曆七月七日這天,甚至整個七月,臺灣地區的人們(除非特殊情況)通常不舉行結婚儀式,似乎是因為受到了牛郎織女這個悲情傳説的影響,認為如果此日甚至此月結婚會不吉利。

  圖片來自網路

  舉辦成人禮

  傳説七娘媽沒有子女,所以她對民間的孩子都格外愛護。在臺灣民間也流傳著,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托,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所以七月七日也是臺灣地區青少年的“成人禮”時間。這一天,臺灣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

  圖片來自網路

  拜床母

  在臺灣,“床母”也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祭拜的時候要呈上供品: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祭魁星

  七月七日這天,還有個神過生日,就是魁星,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魁星。拜魁星是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祐自己考運亨通。在清代臺灣文獻中就有關祭魁星的記載,描寫祭魁星是在晚上舉行,各個私塾都競相集資準備餐品來祭拜,整夜喝酒;也有的用演戲來慶祝,甚至也有殺狗來祭祀的。

  圖片來自網路

  飲食有講究

  每年七夕前夕,多數人家習慣提前購買好中藥“使君子”和石榴。七夕節的這天晚餐,人們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一家老少坐在一起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驅蟲的功能,因而很受歡迎。還有許多家庭習慣煮紅糖幹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到了輔助作用。(趙鳳艷 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