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島內反思大學錯失優秀陸生 意識形態“畫地為牢”

2016年08月04日 11:37:2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陸生赴臺讀書連日來又在島內成為熱門話題,引發這場討論的是臺灣“中研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的一席“逆耳忠言”。郭位日前接受臺媒專訪時提到,在高等教育上,“臺灣非常不國際化,心態比大陸還保守”,不想收好的陸生,“這太沒出息了”。郭位的批評引發島內輿論對高等教育的反思,不少大學校長呼籲取消對陸生的“三限六不”政策。

  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道,郭位接受該報專訪稱,臺灣是相當不國際化的地方,大學很少有外國籍教授,大陸學生來臺不能讀“國立大學”(學士學位),如果一個人在大陸可以讀北大、清華,來臺灣卻一定讀不好的大學,“只有神經病才會來!”他質問:“臺灣到底在怕什麼?”郭位稱,香港8所大學招的都是臺灣的好學生,臺灣卻不想收大陸的好學生,這“太沒出息了”。他批評稱,臺灣高教保守,只想找自己人,“如果總以為人家來是來搶工作,怎麼會讓人認為你重視人才?”郭位表示,教育投資應重質不重量,臺大一年經費只有150億元新台幣,大陸的北大、清華有137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660億元),有三四個教授有奪諾貝爾獎的呼聲,“臺大有嗎?”郭位説,臺灣外籍教授非常少,經費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心件”(軟體、硬體之外的心態)不夠國際化,這會讓臺灣高教愈來愈沒有競爭力。

  郭位的話,可以從一些臺灣優秀青年的選擇中得到印證。陳世祈從臺灣“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和博士學位。2011年赴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至今。為何不留在臺灣發展?陳世祈對《聯合報》稱,年輕博士回臺灣沒出路,臺灣用高薪外聘人才被譏諷為“肥貓”,這種“鎖國”心態如同宣告“不歡迎外來人才到臺灣”。

  臺灣大學近年世界排名不斷下滑。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5月公佈2016全球聲譽最佳大學排行榜,臺灣大學排名連續第3年下滑,今年跌到第81到90名區間。而大陸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排第18名和第21名。島內輿論認為,這與臺灣大學國際化程度不足有關。《環球時報》記者分別查詢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2015年的統計數據,其中臺大外籍生佔全校學生的比例為5.9%,明顯低於北大8.3%的外國留學生比例。

  臺“教育部長”潘文忠7月12日針對“兩岸教育交流趨緩之應對”赴“立院”做項目報告。他證實,2016學年度陸生錄取人數與去年相比,減少203人。《旺報》稱,陸生學士班發榜時,恰好剛發生導彈誤射事件。“大學會不會念不完?”“能不能拿到畢業證書?”一枚誤射墜入澎湖海域的導彈,碎片宛若化成陸生家長的一連串問號。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認為,臺灣高教“日月潭化”影響競爭力,也就是私校招收大量短期遊學陸生,“來一個賺一個”,就好像是陸客來臺觀光的日月潭一條龍遊程。吳思瑤説,最令人擔憂的是,臺灣對陸生逐漸失去吸引力,根據大陸調查,2014年,陸生人數最高的留學國前六名為美、澳、加、日、英、韓。

  “恐外、恐中,恐到最後,臺灣的未來恐怕就在自我保護的大傘下持續地被邊緣化。”《聯合報》3日評論稱,臺灣總是將陸生跟大陸政權畫上等號,設下的不合理門檻更是不勝枚舉。小至提出10萬元人民幣的財力證明,遠高於向一般外籍生提出的10萬元新台幣財力證明。大至“三限六不”政策,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臺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島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就連陸生納入健保這種涉及人道的基本權益,都因綠營反對,迄今尚未修法通過。政策上毫不掩飾的歧視與剝奪,是陸生心中的痛。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臺灣在意識形態上對陸生不太歡迎,“三限六不”不拿掉,大陸的好學生可去國外名校,何必要來臺灣。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稱,東吳招的陸生平均成績都高於臺生,各係前三名都是陸生,對臺生是一種“正向刺激”。他主張,“三限六不”應全部解禁。臺“教育部”2014年開放“國立大學”招收學士班陸生學位生,但每校僅有5個名額。臺灣交通大學副校長陳信宏直言,不是“國立大學”不想收優秀陸生,而是現行政策讓學校沒辦法招到好學生。

  據《聯合晚報》3日報道,現在為了配合當局的新南向政策,包括臺大等多所大學鉚足勁到東南亞招生。對此,島內媒體人王彩鸝認為,換了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充滿變數,陸生揣測臺灣社會將變得較不友善,赴臺讀書的動機減少。現在端出南向招生政策,但大學雙語教學環境準備好了嗎?有打算祭出高額獎學金,吸引頂尖的東南亞學生來臺就讀嗎?還是只想填補招生缺口?若只傾力於一個南向的方位,臺灣會變成國際上獨一無二的“怪咖”。【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尹彥】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