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廈門:一個城市社區的廿載臺灣情

2016年07月29日 11:33:3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走進廈門市湖裏區興隆路555號,一股濃郁的臺灣氣息撲面而來。“鷺臺同胞血脈傳,兩岸興隆一家親”——一副對聯,靜靜地訴説著這裡與臺灣的不解之緣。

  20余家臺企,300多名臺胞……成立近20年來,這座以“興隆”命名的社區已成為廈門市唯一的對臺服務試點社區,兩岸同胞每天進進出出,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興隆社區的老一輩居民都還記得,興隆社區的“興隆”始於一位臺商。

  1994年,臺商張掌福前往大陸投資,在市禾山鎮建立了廈門第一家臺資房地産企業。一座座樓盤拔地而起,吸引大量臺胞入住,也帶動了1998年興隆社區的成立。高峰時期,近千名臺胞居住於此,為這片曾是遠郊鄉鎮的土地帶來生機。

  “兩岸一家親,同胞融合情”——近20年來,這一理念在興隆社區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出纍纍果實。

  回想起剛參加工作時和臺胞們打交道的經歷,興隆社區居委會主任吳育娟至今印象深刻。“讓臺胞認同社區,最重要的是將心比心,臺胞們需要幫助時,社區要站在他們身邊。”吳育娟説。

  在臺胞蘇芳榮的心中,常存著一份對於社區的感激之情。

  2014年,蘇芳榮的母親來大陸探親期間在家中突發疾病去世。人生地不熟的蘇芳榮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社區尋求幫助。社區黨支部書記張麗華前後奔波三天,協助開具司法公證,聯絡海關為臺胞遺骨返臺提供便利。

  “在此之前,我覺得社區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和我關聯不大,但如今,我已慢慢融入。”蘇芳榮説。

  幫助臺胞辦理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項目,為臺胞子女就學提供服務,向臺胞免費開放圖書館、健身房等公共服務資源……興隆社區在醫、食、住、行各個領域服務台胞、幫助臺胞。社區19位聯絡員精準對接到每個臺胞家庭,成為臺胞與社區聯繫的紐帶。

  “社區只要有活動,聯絡員就會通知到每一家,端午、中秋、春節……我一場都沒有落下,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在這裡十多年了,一切都很熟悉,生活得很開心。”79歲的臺灣阿婆江藍碧霞説。

  為了讓臺胞更好地融入社區,興隆社區還積極學習臺灣社區的治理經驗,並前後兩次派工作人員到臺灣考察參觀和駐點學習,將學習成果應用到社區的日常管理中。

  “臺灣的社區營造理念強,他們是要真正營造家的感覺,這對我們做好社區的工作很有啟發。”曾參與社區第一批赴臺“取經團”的張麗華説。

  借鑒臺灣社區治理經驗,興隆社區一步步探索著社區合作治理創新模式。2014年,社區成立了發展理事會,其中臺胞理事佔比三分之一,以期帶動臺胞成為社區建設的一分子。

  “馬路天使”分隊為小學學生交通安全保駕護航,“綠色環保”分隊向居民普及環保知識,“健康彩虹”分隊為居民定期義診,“文化傳播”分隊致力於搭建兩岸文化交流橋梁……在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推動下,四支臺胞志願服務隊各司其職。臺胞在接受服務之餘,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社區的共建中來。

  “這些志願組織在臺灣的社區裏很普遍,因此大家都樂意加入。”江藍碧霞説,年近八旬的她也加入了志願服務隊。

  如今,在興隆社區的臺胞們看來,自己已非“客人”,而是社區的“主人”。借助社區合作治理模式的創新,年過五旬的臺胞熊麟還被選為社區主任助理。

  “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我在大陸當‘官’了,‘官’不大,但卻很重要,關係到社區的1萬多位居民。”熊麟説,“我來廈門已經20個年頭了,希望提高臺胞的社區融入度,帶動臺胞與大陸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攜手共建和美社區。”

  “我們還計劃將臺胞納入社區選民範圍,並選舉一名臺胞擔任社區兼職副主任,更好地為社區臺胞服務。共用、共融、共建,希望社區成為兩岸同胞融合的溫馨家園。”張麗華説。(記者尚昊)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