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體驗文化、更“接地氣”——港澳臺大學生走進北京基層社區

2016年07月23日 15:16:38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查文曄)20多名港澳臺大學生22日下午走進北京前門大柵欄街道西河沿社區,體驗老北京文化,並來到市民家中體驗普通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和前門大柵欄街道共同舉辦,參與者是正在北京參加中國科協暑期實習活動的港澳臺大學生。

  前門西河沿大街東起正陽門外,西至和平門,區域內古跡眾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去年開始,西河沿社區開始接待港澳臺大學生參訪。

  在社區活動室,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趙偉向同學們介紹了“彩蛋繪製”絕活的歷史和現狀。在傳統的彩蛋技藝基礎上,她經過反覆實驗,創造出“一蛋雙畫、一蛋雙雕、一蛋雙繡”的絕活,在大小不等的蛋殼上,趙偉用畫筆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獲得廣泛讚譽。同學們神情專注,認真傾聽,不時嘖嘖讚嘆。

  “彩蛋繪製比較複雜,今天先教大家學習初步的繪畫技巧——畫團扇。”工作人員把印有荷花、琵琶、山茶花的白描圖樣發給同學們,大家先用鉛筆在扇面上勾勒出線條輪廓,再用毛筆涂上水彩顏料。儘管都是第一次畫團扇,但同學們全神貫注,不時向老師請教。趙偉則逐個輔導,示範如何用筆、上色。初學者不免手忙腳亂,許多人手上都沾上了顏料和墨汁,但大家興致絲毫不減。兩小時後,一幅幅色彩飽滿、形象生動的花卉團扇誕生了。

  “活動很精彩,老師很耐心,我很有收穫。”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李皓廉説,許多香港青年都喜歡中華傳統文化,十分感謝此次活動的組織者,讓大家有一個與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親密接觸”的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的秦建玲笑著説,沒想到自己第一次用毛筆畫畫,“還挺好看的”。她認為活動讓大家動手實踐,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對祖國文化的認識更深刻了。

  傍晚,同學們分組前往前門街道的多戶北京市民家中作客。來自香港和臺灣的4名同學與北京工商大學的志願者一起來到佘家衚同張淑玲老人的四合院家中。儘管年過七旬,但張老身體硬朗,十分熱情好客。同學們圍坐在客廳中,與張老一家閒話家常。“您這間四合院歷史很悠久吧?”“是啊,我的老伴就是在這裡出生,到現在快80年了。你們是第一次來四合院吧?”“嗯,第一次。四合院很有老北京的味道,這是我們平時在香港看不到的。”生活、學習、工作,大家聊的話題十分廣泛。張老還請大家品嘗了京味家常菜。

  臺灣大學的陳維儀説,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聊起來就像一家人,沒有什麼隔閡。香港科技大學的章嘉豪説,在一個多月的實習中,他發現香港和內地的“90後”青年有很多共同話題,比如大家都是英劇《唐頓莊園》的“粉絲”,都喜歡看港産電視劇。在工作中,大家也能互相配合,取長補短。

  “百聞不如一見。這次活動讓我更了解內地,更了解北京,更‘接地氣’了。”香港科技大學的陳昊天認為,儘管內地也有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但在改革發展之中,許多問題都正逐步解決。內地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對香港青年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他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願意北上尋找機會。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