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島內專家學者:“去中國化”危害巨大

2016年07月11日 14:39:0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由臺灣《旺報》主辦的“兩岸高峰論壇系列”之“兩岸文化臍帶不能斷——正視臺灣去中國化亂象”近日登場,論壇邀請島內專家學者,探討臺灣“去中國化”的原因,並提出化解之道。

  《旺報》總編輯王綽中表示,今年民進黨新當局上臺後,“去中國化”現象俯拾皆是,與大陸推動中華文化復興形成強烈對比。“去中國化”不但挑起臺灣內部的族群衝突,更傷及兩岸人民的感情,長此以往,必將危及兩岸的和平發展。舉辦論壇,就是希望讓民眾了解目前臺灣“去中國化”現象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如果任由這股勢力繼續下去,對臺灣絕對不是好事。

  應邀出席的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系主任吳昆財指出,目前臺灣教材編纂有三大現象,即用所謂“多元價值”掩蓋“去中國化”,用本土思維推動“臺獨”思想,以學術中立為名來推動政治目的。如此一來,臺灣學童不僅無法養成全面性史觀,而且可能持續將對岸妖魔化。若今日臺灣教科書都是“仇中”、“反中”,不但喪失原有的中華文化優勢,更會造成兩岸文化交流的負面影響。

  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認為,政治因素與臺灣出現“去中國化”現象息息相關。無論是李登輝還是陳水扁,有一段時間並不避諱稱自己為中國人。但其後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在政治操作上犧牲了“中國人”一詞。儘管馬英九執政8年,積極促進兩岸交流,仍敵不過社會氛圍的改變。他呼籲,“中國概念”應跳脫政治操作,回歸歷史意涵、交由兩岸共用。

  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表示,認同分歧越大,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越大。和平是最高價值,“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是兩岸追求和平的障礙。所以兩岸青年交流不可停止,應加強兩岸文化和歷史連結。建議清代以前或者抗戰的歷史,由兩岸的學者共同書寫,甚至可提供獎學金或研究計劃,由學者共同發表研究成果,形塑兩岸共同記憶。(記者任成琦、王堯)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