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李榮民:面對經濟全球化 兩岸要抱團發展

2016年06月27日 14:5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大陸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主任李榮民近日在臺北表示,兩岸從2008年以來搭建的一些重要經貿平臺取得很好成績,但産業合作平臺的搭建有其官方背景,若期待平臺進一步發揮作用,取決於兩岸下一步在政治互信上有更積極的方向,如確認堅持“九二共識”,否則雙方的交流合作仍會停留在民間層面。

  臺灣《工商時報》27日整版刊登對李榮民的專訪。

  談到兩岸經貿情勢,李榮民説,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興起,同時面臨全球經濟陷入低度成長,臺灣是淺碟型經濟,自然資源少,商家以代工製造為主,加上出口大陸主要依賴機電産品(近年來每年佔臺灣出口大陸商品總額70%以上,2015年高達79.8%),隨著陸企技術實力提高,逐步建立起自我供應的生産體系,臺灣難免會受到影響。

  “這又涉及到臺灣內部無法客觀看待大陸經濟崛起。”李榮民強調,譬如大陸的“進口替代”政策開始奏效後,臺灣過於將經濟上困局與“紅色供應鏈”做連結。其他經濟體雖也感受到壓力,但德國能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持續向前走;韓國很注重創新,積極進入大陸市場,爭取到了合作主動權。

  此外,臺灣出口連“16黑”,卻只強調國際情勢和大陸崛起的外部因素,未多從內部政策、兩岸政策做檢討。對於臺灣自身出口競爭力衰退,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協議沒落實,兩岸彼此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降低關稅,可使臺商獲得優惠所帶來的影響,卻沒有分析。同時,臺灣內部缺乏共識,重要宏觀經濟政策難以推進。

  李榮民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岸要抱團發展。目前陸企“走出去”已成為趨勢,且並購實力不斷增強,促進海外經濟合作作用凸顯。陸企若能按照臺灣規定辦理,臺灣也應以正面心態看待。

  “兩岸企業互補性很強,合作提升彼此的機會多,不應總是解讀為誰要吃掉誰,或誰被誰吃掉。”李榮民説,臺灣有矛盾心態,一方面以為不與大陸合作會被邊緣化,但又認為合作後會過分依賴大陸,造成技術流失。

  為此,臺灣保護主義色彩濃,對陸資不開放,限制技術轉讓。兩岸産學界雖交流頻繁,但缺乏有效政策措施保障,資源難以優化配置,失去很多良機。

  至於當大陸全面吸納國際大公司發展半導體産業,臺灣應如何應對,李榮民認為,舉凡高通、格羅方德、英特爾、三星、海力士等國際大公司,都看好大陸廣闊的市場和良好發展前景,紛紛登陸佔據制高點,臺積電登陸,無疑是明智之舉。

  對於兩岸年輕世代的交流,李榮民認為,雙方應該要多交流以增進相互了解。兩岸可為青年合作搭建平臺,例如設立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提供培訓、項目孵化;設立創業基金;開展競賽活動;展開項目對接;提供輔導獎勵等,以促進兩岸青年成才成長。(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