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專家齊聚銀川探討職業教育 期待強化交流共進步

2016年06月17日 21: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首屆海峽兩岸(寧夏)職業教育發展對接會6月14日至16日在銀川舉行

  首屆海峽兩岸(寧夏)職業教育發展對接會6月14日至16日在銀川舉行,圖為校長論壇活動現場。(台灣網 李寧 攝)

  台灣網6月17日訊 (記者 李寧)為期三天的兩岸(寧夏)職業教育發展對接會16日正式結束。來自兩岸的百餘名職教界人士齊聚銀川,透過主題研討、校長論壇、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化對兩岸職業教育的認識,探討兩岸職業教育發展與合作之路。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兩岸職教各有所長,應強化交流,共同進步。

  兩岸加強職教交流是互取所需

  寧夏職業類院校在硬體設備、技術培訓以及學校與企業一條龍的辦學模式得到臺灣職教界人士的肯定。“兩岸加強職業教育交流是互取所需”,臺灣成功大學教育所教授兼新聞中心主任湯堯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的高職教育素質均勻,教師學經歷層次高,大陸學生多、空間大、設備新,雙方可以互取所長、互鑒進步。他認為,大陸目前在推動一些大的世界性工程,臺灣與大陸最接近,可以通過大陸與世界對接。

  臺灣“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谷家恒告訴記者,臺灣職業教育起步早,經驗多,而大陸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大,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兩岸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強交流。“但大陸的職業教育沒有高學位,在臺灣,職業教育的學生可以一直讀到博士,”他表示,這是大陸職業教育相對臺灣來説不足的地方。他認為,研究工作、學術應與實用層面分開,“如果學習到的東西很實用,給其學位有何不可?

  談到兩岸職業教育合作,谷家恒直言,臺灣對大陸職業教育的交流需求更大,“臺灣學生到大陸工作是大勢所需,很多年輕人看到學長學姐到大陸交流,自己也想來。”

  臺灣學生對大陸了解少 願到大陸來

  “大部分臺灣學生對大陸並沒有敵意,而是不了解。”臺灣中州科技大學智慧雲端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兼創新育成中心主任許順發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谷家恒同樣認為臺灣學生對大陸了解較少,“但是他們很願意到大陸來”。他以自己學校的學生為例,“他們在大陸交流回去之後非常開心,覺得大陸跟臺灣沒什麼不一樣,而且大陸對臺灣學生很優待,有些提供宿舍還不要錢。”

  谷家恒觀察指出,與臺灣學生相比,大陸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好,而且更珍惜學習機會,“不僅學習成績好,還非常活躍,我們係學會就有大陸學生擔任代表”。谷家恒表示,臺灣目前面臨少子化危機,學生在家裏的是獨尊地位,不夠珍惜學習機會,“有些學生都可以攻佔‘立法院’!”他認為在學習態度方面,臺灣學生應向大陸學生學習。  

  開展兩岸青年交流有現實需求

  結束三天的交流工作,許順發認為此次與寧夏職教的第一次正式對接活動很有價值。不過他也有些許擔憂,他表示,如果臺灣教學課綱再微調,課本中的“日據時代”將變成“日治時代”,臺灣青年的史觀將因此發生改變,“甚至影響到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混淆,這將是很恐怖的事情”。兩岸不交流,臺灣青年就沒有機會認識大陸,對大陸就更沒有感覺,兩岸同宗同源,開展交流是理所應當。

  “年輕人一代代文化認同不一樣,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可促進兩岸間的水乳交融”,湯堯説。

  湖南農業大學職教學院副院長夏金星在聽完臺灣專家的主題發言後告訴記者,臺灣職業教育起步早,比大陸有經驗,在師資力量、辦學模式、辦學經驗上需要向其學習。他表示,向臺灣學習是性價比最高的,雙方語言互通,有共同的文化基礎,彼此都有需求,也都有很大的積極性。

  首屆海峽兩岸(寧夏)職業教育發展對接會6月14日至16日在銀川舉行,來自天津、浙江、湖南、臺灣等地的兩岸職業教育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以“職業教育創新與區域競爭力”為主題,圍繞在産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改革創新進行交流和探討。(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