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第九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北京啟動

2016年06月13日 23: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3日上午,第九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開幕式在北京正式啟動。(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6月13日北京訊(記者 李傑)“黃埔情緣,相約北京”,今天上午,第九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社區活動中心正式啟動。由臺灣高雄左營眷村居民組成的16人參訪團正式展開在北京的參訪行程。

  開幕式由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陳清秘書長主持。她在致歡迎辭時候説,習總書記説“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同屬一個中國,我們要經常走動,親戚越走才越親。近幾年來,兩岸的黃埔同學及親友們秉持黃埔精神,以黃埔情、鄉情和親情為紐帶,積極推動兩岸的交流合作,為兩岸和平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訪團團長、臺灣海軍退役少將陳寶峰先生致答謝辭表示,此次來大陸,一下飛機,就感受到主辦方和大陸人民的熱情,感激感念在心。社區工作做得好,能夠讓青年在外安心工作,老人在家頤養天年,兩岸就社區進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社會在發展,環境也在變,此次來大陸會見老朋友,認識新朋友,希望通過兩岸民間社區交流,增進兩岸的友誼,加強兩岸民間的聯繫,把社區工作做踏實,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市西城區統戰部部長程軍介紹了西城區的文化特點,傳統風貌,他表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應該多多增進交流。隨後,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相關社區領導向參訪團介紹了社區整體概況,一些街道社區負責人和居民與臺灣同胞進行了親切的交流座談。共同分享各自在社區服務、建設上的有益經驗,雙方互贈了紀念品,併合影留念。

  臺灣參訪團成員、臺灣海軍退役上校鄭慶生表示,臺灣的很多社區都是開放的,因此在警衛和安全方面是工作的重心。此外,現在很多年輕一代都離開家鄉在外面創業打拼,很多老人又不可能長期住在醫院,所以養老服務問題越來越受到社區工作的重視。現在臺灣很多社區都有義工定期探訪制度,這些義工都受過輔導和培訓,可以幫助老人做一些家務甚至進行專業護理。

  臺灣海軍退役上校、高雄市“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副秘書長石一平表示,臺灣眷村是時代的産物,當時生活艱苦,每個孩子幾乎都吃過鄰家的飯菜,大家互幫互助,感情深厚,形成了眷村特有的文化。即使現在公寓大樓取代當初竹籬笆的簡陋平房,很多眷村二代仍懷念眷村生活時大家的團結、有情有義。現在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大多數眷村漸漸與外界融合在一起,很多人也參與到新的社區建設中來。

  臺灣參訪團成員、臺灣海軍退役中校黃夢榮説,自己就是“外省二代”,他對記者表示,兩岸交流的基礎在民間,雙方的聯結誰也無法剪斷。此次在北京交流社區建設,更是從眾多細節體會到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比如我看到開幕式所在地的孔子學堂,便體現著聯結兩岸的儒家傳統文化。”

  開幕式後,臺灣同胞參觀了社區活動中心,並與當地居民互動戲曲表演,參觀社區圖書館,觀看書法表演等。

  本次交流節是由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高雄市“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共同舉辦,北京市西城區委統戰部提供支援,活動將持續到16日。參訪團在京期間,還將參加紀念黃埔軍校建校92週年座談會、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市城市規劃館、北京市文創展示中心、奧運場館等。(完)

  參訪團成員走進北京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柳蔭街社區交流。(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