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上醫醫國 兩岸中醫藥專家論"醫養結合"謀國泰民安

2016年06月12日 11: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6月12日廈門訊(記者 王思羽) 今年的海峽論壇恰逢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多場重要的分論壇活動均是在“情濃粽飄香”的氛圍中開場的,但對於在廈門出席2016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與合作研討會的兩岸專家、業者來説,此次的端午聚首還有特殊的意義。

  “端午不光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一項很中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通過挂艾草、涂雄黃、飲用雄黃酒等方式來防病、防瘟疫。”11日舉行的研討會開幕式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三句話不離本行,向與會者“傳達”起中醫藥工作者每逢端午的“重要任務”。“我們這個研討會關心、關注的就是民眾的健康,在端午節召開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王國強説。

  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 兩岸合作迎歷史機遇 

  回首2015年海峽兩岸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王國強指出,過去一年,不僅臺灣在中醫中藥的發展方面又有新進展,大陸的中醫藥發展也是成果豐碩。就在去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研究員,獲得2015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實現了大陸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領域,因為中醫藥而獲得諾貝爾獎零的突破,充分表明中醫藥對人類健康所作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認同。

  也是在去年,備受兩岸關注的《中醫藥法》也正式進入了全國人大的審議,中醫藥立法進程取得重大進展,今年《中醫藥法》就會出臺。與此同時,大陸也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使得中醫藥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得到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扶持。

  王國強談到,去年12月2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週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60週年賀信中指出: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了天時、地理、人和的大好時機。王國強表示,中醫藥正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步入國家發展的快車道。

  回顧兩岸中醫藥交流合作的歷程,王國強表示,兩岸關係雖有坎坷和挫折,但中醫藥的交流與合作從未間斷。兩岸中醫藥界積極拓展合作領域和模式,並根據兩岸各自特色和發展優勢相互借鑒,大陸充分學習臺灣在醫院管理、全民健保體系、産業發展方面的經驗,並與臺灣積極交流大陸在中醫藥臨床、特色優勢、科學研究、中藥材品質保證等領域的成果,成功實現了優勢互補。

  展望未來,王國強指出,兩岸中醫藥發展合作面臨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兩岸應共用發展機遇,發揮各自優勢特色,實現互利共贏。

  打造兩岸産業鏈 讓中醫藥有國際醫學“語言權” 

  不僅發展成果豐碩、兩岸合作前景廣闊,中醫藥在國際社會也越來越多地贏得重視與認可。據介紹,截至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和外國政府、地區、國際組織簽訂了86個中醫藥合作協議。此外,在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領導人的見證下,中國分別與澳大利亞、吉爾吉斯坦、烏克蘭、捷克等國家簽署了中醫藥合作協議,以支援在海外設立中醫藥中心。王國強列舉,在捷克,由劉延東副總理親自掛牌中捷中醫藥中心深受歡迎,派駐去的中醫大夫的掛號預約已經約到明年。

  為讓中醫藥事業繼續在海外“揚帆遠航”,王國強呼籲,兩岸應攜起手來,共同把兩岸中醫藥事業做大、做強、做實,打造中醫藥國際發展的全産業鏈。

  出席論壇的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兩岸醫療事務召集人、臺灣中華兩岸醫療健康發展協會理事長廖國棟作為醫生出身,十分關注兩岸中醫藥事業發展與合作,以及如何將兩岸中醫藥打造為新興産業,推向世界。他在論壇致辭中提到,西醫以科學為依據,並用英文傳述,易於在全球傳播併發揮影響力。中醫藥是5000年智慧結晶,雖有好功效,但受語言表達局限,在醫學領域仍缺乏“語言權”,只能更多被局限在華人市場裏。

  廖國棟表示,自己還留意到,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時曾表示,中醫藥是人類的寶庫,但仍有很多領域有待發掘,她也期勉後繼學者運用科技手段,讓中醫藥成為現代社會可驗證的醫學項目。廖國棟借此呼籲與會者共同發掘中醫精髓,並通過英文向世界傳播,以推動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讓中醫藥真正通過兩岸合作造福全人類。

  兩岸專家論“醫養結合” 謀國泰民安

  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創辦于2006年,自2009年起已連續8屆納入海峽論壇主要活動,已成兩岸中醫藥界交流的重要平臺。據介紹,本屆研討會出席嘉賓達650余人,達歷屆規模最大。

  本屆研討會以“創新醫養結合模式,共謀兩岸民眾福祉”為主題,開幕式後,研討會進入主題發言,來自海峽兩岸的6名學者專家分別發表演講,就兩岸“醫養結合”模式進行了學術研討。臺灣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黃美涓分享了臺灣長庚養生文化村發展醫養結合的經驗;廈門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挹青從民生和醫改方面,對廈門推進醫養結合的工作進行了介紹;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鮑學全以人口老齡化為切入點,闡釋了積極推進醫養結合的重要性。

  整場發言,兩岸專家均依各自經驗,從不同角度為推動兩岸“醫養結合”,造福民眾出謀獻策。

  廈門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挹青表示,會議的重要的主題是“醫養”,就是健康和養老的理念。健康養老護理與中醫治病緊密結合,在大醫改的氛圍下,希望有更多實質性的政策出臺。

  “我學中醫36年了。有個成語叫‘上醫醫國’。我以前始終不理解,中醫就是研究‘方藥病症’的,如何談得上‘醫國’呢?”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專家張雪亮在演講中表示,對“醫養結合”的一番探索後,自己對“上醫醫國”這個成語有了更深的理解:“‘醫養結合’如果做得好,就會使老人安心、子女放心、國泰民安”,張雪亮説。

  他表示,中醫藥學在“醫養結合”中具有優勢。中醫的學科特性本身就是醫療與養生並重,而養老則是養生重要的對象。此外,中醫切實可行,文化深入人心,方法簡便。當然,要做好“醫養結合”,兩岸中醫藥界人士也應對海內外先進的養老技術、方法和理念加以學習,避免“學中醫的不懂養老,懂養老的不懂中醫”,唯此才能創造具有中醫特色的“醫養結合”學科和領域。(完)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