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地區國學大師談儒學:傳統為軀 現代為裳

2016年06月09日 09: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晉江6月8日電 (廖靜)“請你愛我少一點,但愛我久一點。”臺灣島內國學大師傅佩榮6月8日亮相福建晉江“安海大講堂”,他用愛情小説中的臺詞闡釋了儒家中對人真誠的“細水長流”。“對人真誠、善於溝通、遵守社會規範,才能引發善的力量。”

  傅佩榮作為該講堂的首位嘉賓,他認為文化産品不同於自然,由傳統形成,而且各個文化種類都有以自己為中心的特點。“猶太人的自我為中心的文化較為典型,他們以1000多萬人的基數,産生了包括耶穌、馬克思、愛因斯坦等猶太名人在內的眾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

  “穿什麼好看,吃什麼好吃?”在他看來,每個民族有自己傳統的服飾、吃食,而這些是由祖先一路傳下來的,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而古老中國的文化生命力同樣也是很強的,因此作為子孫後代應該有責任感,讓中國的文化發展到最高品質。

  文化有三個層次,包括器物、制度、理念。在他眼裏,理念最為重要。“儒家、道家都有理念,儒家的理唸有修養息息相關。”

  他還認為理念需要教育。他談到,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受傷了,有些人會看看是否是熟人,才決定要不要救;而有些人不管是不是認識,也會上前施救,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施救的時候,就不能想自己受傷時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因為利我和利他並不互相矛盾。”傅佩榮説。

  研究40年儒學的他認為,真誠把握的度非常重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孔子的理想狀態。

  “人性需要修煉。”他據此還引用“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而對於如何真正做到真誠,他列舉了王陽明、朱熹等人的觀點,並一一指出其在現代社會的不足。他認為格物致知,首先就是要知道誠意的真假性。

  “毋自欺”、“自慊”、“慎獨”……他從《大學》中的三點要求談起,並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誠意。

  然而“一個人為什麼要修養”,對於這樣一個看似簡單而實際複雜的問題,他也提出,並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教授等就不會犯法,而是因為有約束,才能讓大部分人遵守社會規範,做一個有素養的人。“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也體現著它的發達程度。”

  在傅佩榮的儒學講解中,人生方向對不對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正如現代社會一件創意,能讓讀者展開聯想,那麼所作的內容就應該具有一種雋永的內在涵義。

  “儒家的宗旨是以人為中心。”在他傳遞的儒學觀中,儒家對現代人也有現實啟示。他表示,現代人對自己要“約”(即約束),對別人要“恕”(即饒恕),對物質要“儉”(即節儉),對神明要“敬”(即敬重)。(完)

[責任編輯:梁行]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