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楊立憲:蔡英文語焉不詳,未來還要作何文章

2016年05月23日 08:03: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眾所矚目的臺灣地區新領導人就職演説終於面世了。在這篇將近6000字的演説中,蔡英文用大部分講臺灣內部的治理,僅用了約600字講兩岸關係,可見其未來將以處理臺灣內部事務為優先,兩岸關係等次之。然而外界最關注的還是她對兩岸關係的態度。這不僅因為兩岸關係關乎臺灣最基本的生存發展,還因為兩岸關係關乎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尤其蔡代表的是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再次上臺執政,與中國大陸毫無政治互信可言,持續了8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今後將何去何從,蔡英文的演説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

  有改變,但關鍵問題仍然採取模糊態度

  筆者仔細研讀蔡演説中涉及兩岸關係的部分,得出一個初步的印象,即蔡雖似乎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表達了維持現狀的願望,但在關鍵問題上沒有給出明晰的答案,仍沒能實現突破,或者説沒能達到取信于中國大陸的標準。

  蔡的“努力”表現在:一,其演講中提到,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這是歷史事實,對此表示“尊重”;二,提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來處理兩岸事務;三,提到要“珍惜與維護”20多年來兩岸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四,提到“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當選總統,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與領土”,主張對於東海及南海問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五,主張“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等。

  上述這些表示與蔡以往的態度,與民進黨以往領導人的態度,特別與陳水扁相比,確有改變。

  例如過去蔡本人及民進黨從未承認1992年兩岸兩會曾舉行會談並達成“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一“歷史事實”,而這次演講蔡以比較堅定的口吻確認“這是歷史事實”;過去民進黨從未提過要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這次演講則明確提到,與馬英九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有契合之處;過去民進黨“逢中必反”“逢馬必反”,對兩岸交流協商達成的協議及其取得的成果基本持否定態度,現在則主張要“珍惜與維護”,多少可以解讀為希望繼承延續前任內兩岸和平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不希望緊張倒退;對於近年來不斷升級的東海與南海主權爭端,表達了“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與領土”的態度,與國民黨的立場比較接近;以及希望民、共兩黨“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全文沒有使用煽動兩岸民眾仇恨對立的語言等。

  是否有誠意,還要“聽言觀行”

  但另一方面,蔡的演講確實存在令人遺憾之處。譬如,對大陸最在意的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即“兩岸是一個國家、非國與國關係”,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的“共同認知”的主要內容是“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蔡始終沒有説出口,令人懷疑她所謂的“維持現狀”是顧左右而言他,言不由衷;對於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的“共同認知”,她只是説“尊重”,而非“接受”;演講中自覺不自覺地稱臺灣是“新興民主國家”;將至關重要的兩岸關係與“區域的和平穩定”混在一起談。尤值得玩味的,她強調所謂的“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將其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既有政治基礎”及“關鍵元素”之一,令人懷疑其預留了向“臺獨”分裂勢力妥協的空間,因為後者正是在“民主”的旗號下挑戰“兩岸一中原則”的。

  由此可見,單從就職演説內容的細節來看,人們無法得出“蔡英文下定決心維持現狀”的結論,充其量可説有些“緩和”的表示。至於這個表示是否是權宜之計,能否説到做到,還要繼續“聽言觀行”。

  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可作為今後進一步觀察的重點:

  一是蔡能否就“九二共同認知”的核心意涵作出更加明晰的表述;二是蔡如何處理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及“正常國家決議文”,包括對大陸的稱謂和民進黨“中國事務部”的稱謂;三是如何處理島內的族群矛盾、藍綠矛盾及統獨矛盾;四是如何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和遭到擱置的“兩岸服貿協議”;五是如何修訂“公投法”;六是如何處理“臺獨基本教義派”發動的“去中化”運動及中學教科書爭端;七是如何降低島內的“仇中反中”情緒;八是如何處理參與國際組織和國際活動問題(包括最近以何姿態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九是如何處理與兩岸有關的東海、南海主權爭端,等等。

  祖國大陸堅持,兩岸協商談判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以“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作為共同政治基礎,即承認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主權沒有分割,放棄“臺獨”立場。沒有這一政治基礎就無法建立政治互信,就無法延續兩岸關係良性互動、和平發展的局面,自然談不上“維持現狀”。

  上述這些攸關兩岸關係能否“維持現狀”的矛盾、問題,已經並將繼續爆發呈現,蔡英文對每一件事情的處理態度、方式及其結果,均將成為檢驗她是否有“維現”的誠意與能力的試金石,都將成為她取信于兩岸同胞及國際社會的典型範例。唯有她經受住了考驗與檢驗,大陸才有可能認真思考與蔡英文當局打交道、恢復兩岸協商談判、開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問題。目前,距離這一目標還差得很遠。(作者是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