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老人資助湖南家鄉百名學子 最多與18個孩子同住

2016年05月14日 14:4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老人資助湖南家鄉百名學子最多與18個孩子同住

  曾祥來與魏傑正在吃午飯 張文竹 攝

臺灣老人資助湖南家鄉百名學子 最多與18個孩子同住

  曾祥來的房間 張文竹 攝

  =題:“臺灣爺爺”和他的愛心助學樓

  “我現在只希望自己的身體變得好一點,這樣才能幫助到更多的孩子。”86歲的曾祥來最放心不下的,是住在“愛心樓”裏的孩子們。

  在湖南懷化辰溪縣,曾祥來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臺灣爺爺”。28年裏,老人累計捐資300多萬元人民幣,持續資助家鄉辰溪近200名貧困學子。

  “錢財本是身外之物,能從根本上改變家鄉貧窮與落後的面貌,便是我最大的幸福。”這位耗盡積蓄回報家鄉的“臺灣爺爺”告訴記者,在他心中,助學是一生最大的滿足。

  1930年出生於辰溪縣洞潭村一戶普通農家的曾祥來,成年參軍後輾轉到臺灣,23歲時與一位臺灣姑娘喜結連理,定居臺北。

  “我是第一批回到故鄉的退伍老兵。”因牽掛故鄉,1988年冬天,曾祥來攜妻子回辰溪探親。看著家鄉依然貧窮落後,老人心裏很不是滋味,下決心要盡其所能改變現狀。

  “窮不讀書,窮根難斷。”曾祥來説,他發現村中有好幾個輟學的孩童,“這是導致家庭貧困的主因,‘扶貧’不如‘扶智’”。

  從此,曾祥來開始登門動員村裏家長送孩子上學,承諾凡有困難都會全額資助。1990年退休後,他果斷回到家鄉縣城租房居住,免費給孩子們提供住宿,陪護讀書。

  “最多時,和我一起住的有18個孩子,洗衣、做飯、輔導功課……我就是‘全職保姆’。”曾祥來説,隨著勸學範圍拓寬、孩子隊伍擴大,自己不得不在縣城修建起一棟四層“助學樓”。

  “只要得知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曾大哥都會考慮幫一把。”張必翠的四個孫子孫女上學要走七八里路,曾祥來得知後都接進了“助學樓”。張必翠説,助學之路坎坷,曾祥來卻從不放棄。

  1996年,因百年不遇的洪災侵襲,“助學樓”財物損失殆盡,曾祥來又在辰溪縣二中附近購買了一棟“愛心樓”。

  “想吃什麼水果曾爺爺都會給我們買,還有飲料和零食。”11歲的魏傑是城北小學四年級學生,七歲時被接到“愛心樓”居住。他説,樓裏的孩子都想用好成績報答曾爺爺。

  提著西瓜、雞蛋,方田村村民張華必每月都會看望曾祥來,“小兒子去年高考僅差一本線三分,這全是曾叔的功勞。”因身體原因,張華必無法做重體力勞動,兩個兒子從小學二三年級起,學習生活全由曾祥來負擔。

  “因為曾叔,洞潭村及周邊不再有學生失學。”張華必説,曾祥來資助的學生遍佈辰溪城鄉,畢業後在外工作,賺了錢在村裏建起小洋樓,面貌煥然一新。

  近兩年,嚴重的風濕病讓曾祥來備受折磨,每月需往返臺灣進行治療,助學行動越來越吃力。“年紀大了,沒法像以前那樣照顧孩子了。”曾祥來感嘆,兒女們在臺灣、香港等地有各自生活,雖有資金支援卻不能過來幫他繼續助學之路。

  “只要我一息尚存,助學之舉就不會停止。”曾祥來説,現在迫切希望有人能愛心接力,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付敬懿 張文竹)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