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青年交流為兩岸發展注入新動力

2016年05月08日 08:12:00  來源:法制網-法制日報
字號:    

  原標題:青年交流為兩岸發展注入新動力

  □ 魯洪柯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政協開幕會上談及2016年主要任務時有新的涉臺表述:開展面向臺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針對在大陸就讀臺灣學生的就業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有一段156字的涉臺表述,再次提及“加強兩岸青年交流”。

  開展海峽兩岸青年交流,作用巨大。“百聞不如一見”,在沒來大陸之前,許多臺灣青年對於大陸、對於大陸同胞的印象和認知,只停留在書本和媒體上,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誤解。幾年前,臺灣綜藝節目竟然出現“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的段子,無知偏頗的程度引起不少大陸人士的“吐槽”和嘲諷。

  通過參與海峽兩岸青年交流,臺灣青年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和大陸對臺的方針政策,更真實地感受到大陸同胞對他們的親情、友愛和善意,有助於他們更全面、客觀地看待大陸和兩岸關係。

  通過交流,兩岸年輕世代可以增進理解、融洽感情、擴大共識,建立友誼,為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近年來,兩岸各界對青年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積極助推兩岸青年交流,使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格局逐步形成。海峽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紫金山峰會等大型交流平臺,不約而同都把關心、服務、團結青年作為重要議題之一,探討為在對岸生活、學習、就業、創業的青年提供更好條件的舉措,探討如何擴大兩岸青年交流規模,豐富、創新交流的內容和形式。

  校際合作成為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主渠道。兩岸許多院校簽訂了對口交流協議,通過舉辦學術交流活動、互派教師講學、互派學生研習以及合作舉辦文體活動等,促進青年學生交流互動。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臺聯、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宋慶齡基金會和部分省市的涉臺工作單位,長年舉辦兩岸青年交流品牌活動,如青年論壇、青年聯歡節、青年領袖圓桌會議、青年文化體驗、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青年新媒體論壇、青年企業家創業創新交流分享活動等,涵蓋了經濟、文化、社會、教育、體育、藝術、科技等眾多領域,既有青年精英的高峰對話,也有青年民眾的日常交往。

  隨著兩岸青年交流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一些缺失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如部分交流存在模式單一、內容老套、深度不夠、參與感弱、互動性差等。

  為使兩岸青年交流保持積極健康有序的發展態勢,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根據青年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交流。青年人富有朝氣,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厭惡説教,不願接受傳統框框的束縛。要利用他們易於接受的形式和語言,結合文化、旅遊、遊戲、聯誼、表演、競賽等元素開展交流,做到貼近生活、通俗生動、輕鬆活潑,青年人喜聞樂見,願意參與。完善交流的後續聯絡機制,通過人員重聚、網路交流保持溝通和友誼,增強交流的可持續性。

  二是要突出青年的主體地位。由於歷史原因,兩岸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在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兩岸青年之間缺乏深入了解,存在一些隔閡誤解,因此應該加強往來,進行心靈溝通。要為兩岸青年創造輕鬆友善、平等包容的交流氛圍與互動場域,使他們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加深了解和理解,減少隔閡與誤解,增進互信和友誼。要減少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參觀遊覽,增加兩岸青年直接接觸、坦誠交流的平臺、渠道、機會和時間,敢於直面差異、正視分歧,開展思想交流,以同齡人的視角審視彼此,增強交流的包容性和影響力。

  三是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結合兩岸青年關注的熱點,找準對接點,打造新亮點,設計出年輕人愛聽愛看,有利於兩岸青年融合互動的清新、健康的交流活動,引起更強共鳴,吸引更多參與,如兩岸青年好聲音競演、兩岸青年漢字拼寫大賽等。做到常變常新,通過一次交流,給青年一種新的感受,一點新的東西。

  四是要運用好新媒體。既要“人來人往”,也要“文來字往”。青年是新媒體使用的最活躍群體,可將針對臺灣青年的宣傳與聯絡工作的重心移到新媒體上,將歷史故事、人物傳記、風土人情、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等弘揚中華文化的內容,大陸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民生建設等各領域取得的成就,中央與地方惠臺政策舉措等內容,以圖片、圖表、動畫、漫畫、音頻、視頻等方式推送給臺灣青年。鼓勵兩岸青年利用微信等社交網路平臺進行經常性溝通聯絡,聊聊家長裏短和學習、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實現交流的日常化、生活化。

  五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恒。讓兩岸青年多交流多交心,沒有“速效秘方”,需要的就是時間和耐心。只要接觸多了,溝通久了,顧慮消了,彼此熟悉了,兩岸青年就能越走越近、越走越親,進而成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夥伴。今後要根據不同青年的實際需要,積極開展面向兩岸青年的體驗式交流,提高交流的深度和精細化水準,讓兩岸青年更多地參與交流的整體設計與環節安排,增強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分享,使兩岸青年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彼此的社會、文化、生活,更好地增進相互認知和心靈契合。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