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傳承千年捕魚文化 展現永續發展理念——探尋蘭嶼飛魚季

2016年04月03日 15:3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東蘭嶼4月2日電(記者王昀加 王海權)明明是魚的外表,卻擁有如滑翔翼般的胸鰭,依靠尾部的迅速擺動,可以蹦出海面、展“翅”滑行……飛魚與蘭嶼、以及島上的少數民族達悟人,有著一年一度的約定——飛魚季。

  蘭嶼位於臺東東南的太平洋海域中,面積約45平方公里,猶如遺世獨立的秘境。冬去春來,萬物復蘇,從南向北的洋流將大批飛魚帶至蘭嶼附近,預示著飛魚捕撈季的到來。

  “按照傳統,飛魚季是蘭嶼生産糧食的高峰期,是達悟人獲取蛋白質的重要時節,因此也是一年中最神聖而禁忌最多的時候。”蘭嶼飛魚文化館館長、達悟人瑪拉歐斯(漢文名鐘啟福)告訴記者,飛魚季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傳承,是達悟人最重要的漁獵活動。

  資料顯示,蘭嶼的飛魚魚汛一般在陽曆2月至6月間。按照達悟人傳統,捕魚工作由男性完成。在飛魚季前期,同一個家族的男性成員會組成捕魚團隊,齊心協力捕捉飛魚。而在飛魚季到來前,魚團成員要集中居住。瑪拉歐斯説,此時是禁欲期,以保證捕魚者體力充沛。

  隨後,達悟人將根據陰曆及月相,迎來一年飛魚季中最重要的時刻——“招魚祭”。當天,捕魚者將佩戴傳統飾品,盛裝聚集在自己所屬的漁船邊,由船長殺雞獻祭,捕魚者以食指蘸雞血觸碰海邊礁石,呼喚飛魚來到漁場,祈求今年獲得豐收。

  蘭嶼上的達悟人分為六個部落,其中的“紅頭”部落被認為是飛魚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招魚祭也從“紅頭”部落開始,依次進行,標誌飛魚季正式拉開大幕。

  飛魚季前期,捕魚團隊乘坐大型的十人船出海,捕捉到的魚由各家平分,大船成為維繫家族關係、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到飛魚季後期,各家各戶可乘坐小型的四人船、二人船乃至單人船捕魚。而在飛魚季中期,當地女性要製作芋頭糕,並在上面鋪滿蟹肉和臘肉,以此慰勞辛勤捕魚的男性。

  達悟人乘坐的傳統漁船,正是蘭嶼島上特有的拼板船。這種漁船並非原木挖空而成的獨木舟,而是以蘭嶼島上的番龍眼等堅硬木材一片一片組合而成。拼板船外型獨特,兩端高高翹起,主要由紅白黑三色組成,使用天然顏料涂繪;船身還有波浪紋、人形紋及太陽紋等圖案,其中位於兩端的同心圓太陽紋被稱為“船之眼”,具有驅邪祈福之意,是蘭嶼島的圖騰。

  直到6月底左右,飛魚季漸入尾聲,此時達悟人也將迎來“終止祭”。當天,漁民將捕獲的大魚尾巴穿串挂在海邊,表示飛魚季已經結束,從此不再捕捉飛魚,改抓其他食用魚。“飛魚季期間,達悟人只能捕捉飛魚等洄遊性魚類,禁止捕捉底棲性魚類,讓這些魚類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體現了永續發展的理念。”瑪拉歐斯説。

  他告訴記者,飛魚季是貫穿達悟人生活的重要時序,因此十分強調人的約束。在飛魚季期間,當地人不能朝大海扔石頭,因為有“驅趕飛魚”之意,是對魚的不尊重;不能做罪惡的事情,不能跟人爭吵、打鬥、罵髒話。與此同時,拼板船是達悟人的“聖物”,因此他們也不希望遊客隨意觸碰,甚至進入其中拍照。

  此外,對於飛魚的食用也有很多講究。瑪拉歐斯説,在飛魚季的頭三個月,可以對飛魚採用煮或蒸的烹飪方式,但不能燒烤,盛裝飛魚須使用專門器具,不能混用。

  蘭嶼當地漁民夏門呢時格時(漢文名顏進溢)告訴記者,飛魚季第一個月捕捉的飛魚必須當時吃完,不能用來製作魚幹;之後的可以製作魚幹,但必須在當年11月的“終食祭”前吃完,不能留到隔年,以此迎接下一個飛魚季。

  蘭嶼雖然被大海隔絕,但不能隔斷人類社會的發展,海浪和輪船將現代化的衝擊一波波送來,飛魚季的傳統也在悄然改變:油漆代替了天然顏料,燒柴油的現代船代替了純人力的拼板船;冰箱的出現讓飛魚的保存更加容易,也讓“隔年”的界限開始模糊;隨著老一代的逝去,飛魚季本身的流程也有變化……

  説起這,夏門呢時格時有些感傷,擔心達悟人獨特的文化正在流失。而瑪拉歐斯也表示,隨著蘭嶼觀光業的不斷開發,他很擔心飛魚季會變得過度商業化,甚至淪為遊客獵奇的景觀,不再是達悟人生生不息的生命驅動,“要讓文化精髓、而不是商業利益成為生態遊的主導者,這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責任編輯: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