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民進黨“兩岸監督條例”棄“兩國論” “臺獨”派揚言反制

2016年03月24日 08:49: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民進黨敲定將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為名,趕在月底前提案,強化對兩岸協商的“國會監督”。臺灣《聯合報》23日分析稱,民進黨版草案確定拋棄“兩國論”,以中性的“兩岸”稱呼臺灣與大陸;規定談判前、中、後,“立法院”對協議都有部分或全部否決權。兩種設計看似矛盾,其實是為“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未來執政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間。

  據臺灣《自由時報》23日報道,蔡英文22日主持黨政協調會議,要求黨團儘快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做成相關決議,達成共識。民進黨政策會首席副執行長施克和會後轉述稱,討論重點在於監督的強度與密度,包括談判前、中、後“立法部門”扮演的角色。按照民進黨初步規劃,未來兩岸協議將分別在事前、簽署前及簽署後,接受“立法院”監督:事前由相關單位前往委員會報告談判計劃;在談判中、簽署前的階段,送入“立法院”進行逐條審議,“立法院”可就草案提出變更,但應限期4個月內完成;簽署後的草案,因已在前一階段在“立法院”進行逐條審議,“立法院”最後只能全案同意或反對。至於監督條例的名稱到底是什麼,相關人士透露,民進黨內原則上已無太多疑問,就是以“兩岸”為名。

  與會人士同時透露,會中觸及服貿、貨貿等兩岸協議如何解決的問題,貨貿因尚未簽署,較為單純,就是從頭來;服貿則傾向簽署後的處理方式,由“立法院”決定同意或反對。《經濟日報》23日稱,兩岸服貿協議于2013年6月簽署,攸關金融業擴展版圖及服務業登陸,由於社會疑慮深,引發“太陽花學運”,遭“立法院”擱置至今。依照民進黨的草案,兩岸服貿協議將不回溯補程式,直接在“立法院”審查,“在立法院躺了快3年的服貿協議,有望解凍”。

  民進黨人士認為,其他地區幾乎沒有談判前就須經“國會”同意的例子,而黨版草案“國會監督強度非常高,可謂舉世無雙,但經歷服貿事件及三一八學運,事前送至立法院審查,總比事後被否決好”,並認為這是最接近民間版的草案內容。黨版確定之後,包括尤美女等個別“立委”所提的“兩國論版本”草案,屆時都將撤案。不過,由於草案使用的是“兩岸”字眼,仍引起“獨派”反彈。《聯合報》稱,竹南咖啡創辦人林一方從上週三起就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前絕食,對民進黨捨棄“兩國論”不滿,揚言“民進黨及蔡英文都要為歷史負責”。此外,“北社”“中社”和“南社”等本土社團都聲援林一方。23日,“社民黨”批評民進黨的做法令人無言,“民進黨切莫忘記是怎麼拿到執政權的”。

  臺灣島內對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草案看法不一。即將接任“行政院長”的林全23日稱,未來會針對服貿簽署沒有透明化的部分,儘量從事前的參與來著手解決。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規劃“兩岸事務監督委員會”設置19名委員,由各黨團按席位比例派代表組成,且“任一政黨代表席次比例不得超過1/2”。曾參與兩岸協議談判的官員稱,如何界定“前、中、後”是個問題,而且談判過程是虛虛假假、多方測試,監督太詳細恐導致談判籌碼與底牌提前外泄。他直言,“立法院”若介入過深,恐限縮臺灣的談判籌碼與策略運用。

  《中國時報》23日社論認為,蔡英文不妨先從周邊做起,向大陸釋放積極態度。如可以在即將舉行的黨代會上推動新決議文的通過,表達“凍獨”的政治態度等。如果她能規範黨籍“立委”,減少對大陸的攻擊言論,甚至重新思考情感上的中國人認同,這些都可向大陸展現善意。《聯合報》23日稱,蔡英文親自拍板監督條例以“兩岸”為名,自然是向對岸釋出和解資訊。不過民進黨版草案名稱、內容能否向兩岸靠攏,深綠支援者向來是變數,“草案內容納入所謂舉世無雙的超強國會監督機制,可以想見,交代對象就是深綠選民”。文章説,如果以“太陽花學運”後服貿在“立法院”一直被卡的經驗看,未來兩岸協議若談判前、中、後都有“立委”的充分參與,看似兩岸根本就簽不成任何協議。然而,新“國會”與過去兩年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即將就任的蔡當局已單獨過半。換言之,未來如果蔡英文想讓兩岸談判談得成,只要完全貫徹黨政同步即可,若想兩岸談不成,則松手讓“立委”充分監督,“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其實給了蔡政府兩手操作的更大空間”。《聯合報》提醒説,這樣的盤算要奏效,前提是蔡英文的聲望始終不墜,否則“立法院”會出什麼狀況難以預料,“在兩岸議題上,蔡政府想裏子、面子都有,其實也可能是在走鋼索”。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林曦】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