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蔡英文還要大陸釋放什麼“善意”?

2016年03月22日 08:46: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一早,在臺北的島叔抓起幾份報紙準備去吃早餐,一眼瞥去,吃了一驚:藍色媒體《中國時報》頭版頭條,居然是臺灣地區候任領導人蔡英文的專訪!而包括深綠的《自由時報》在內,其他報紙都沒搞到這條獨家。

  這篇報道的題目大家都已知道:《“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接受本報專訪:期待大陸再給點善意》。兩個月後,蔡英文就要發表就職演説,全世界都在看,屆時她將如何定調兩岸關係。在這個節骨眼上,接受《中時》獨家專訪,説出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

  善意

  蔡英文選《中時》而舍《自由》,一反常態,內有玄機。在俠客島(xiake_island)看來,不管我們對民進黨過去所作所為觀感如何,還是應該看到這一動作中的積極意涵。

  因為,如果蔡英文要對大陸口出惡言,那《自由》當然是不二選擇;反過來,既然選了《中時》,多少説明她希望能借由藍色媒體之口,把一些正面訊息帶到對岸。實際上,蔡這一舉動讓綠營有點失落,在《中時》微信版的文章跟帖中,就有島內網友罵蔡英文是在“討好”大陸。

  包括臺灣的治理在內,蔡英文在專訪中説了不少。但最主要的話是這一句:“我倒覺得這一段時間,應該是互相展示善意的時間,同時也希望透過相互表達善意,可以累積信賴”。

  “這一段時間”,指的是從現在到5月20日之前的兩個月;然而“善意”究竟指什麼,卻相當曖昧不明。在專訪中,蔡英文並未明説大陸該如何展現善意,而只説“相信中國大陸應該有能力做這個思考,倒也不需要我們去指點他什麼”。

  累積

  是的,兩岸之間或兩黨之間交往,也需相互善待,才能變成朋友,跟人與人之間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政黨、兩個隔絕曾久的地區,要達成相互信賴的關係,往往需要一個相當漫長而艱難曲折的善意積累過程。

  以兩岸、國共之間30多年的交往為例:1979年,大陸人大常委會發出《告臺灣同胞書》,呼籲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提出兩岸“三通”、擴大交流,是主動表達善意;1987年蔣經國開放老兵探親,也是善意的回應;1990年代初,兩岸先後成立海基會和海協會,作為代表官方的“白手套”,是拿出了善意舉措——直到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善意終於積累成了交流之基。

  有了這些前提,才有2005年連戰的破冰之旅,國共“一笑泯恩仇”;然後,才有兩會復談,兩岸簽署23項協議。

  那麼,民進黨跟共産黨之間,過去積累了多少善意呢?

  眾所週知,民進黨以“臺獨”起家,而大陸一直力反“臺獨”,這是兩黨之間的矛盾。但正如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所説,民共之間其實沒有深仇大恨,不像國共反而有歷史恩怨。

  民進黨和共産黨的問題,在於政治主張不同。在兩岸交往的過程中,大陸從來不想把民進黨排除在外,一再表示歡迎民進黨人士登陸訪問,不管過去説過什麼做過什麼,只要他們認同“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就行。過去7年多,民進黨籍的縣市長紛紛登陸,推銷水果,行銷世運會,大陸無不熱情接待,盡力配合,面子和裏子都沒少給。

  事實上,據臺媒報道,臺安全部門就曾總結説,目前大陸對臺共有9大策略方向,也就是“重批獨,少批蔡”。就連綠營也有感受——民進黨籍民代羅致政就稱,“我們看到大陸媒體或人士,幾乎沒有對蔡英文個人有任何的攻擊或批評,當然是對民進黨政策有一些看法,但對蔡英文個人是看不到任何直接攻擊或批評”。

  反觀民進黨,這7年多來對兩岸交流幾乎是“逢中必反”,把大陸游客赴臺、兩岸簽署ECFA都描述成臺灣的災難,對大陸學生、陸資赴臺多方刁難,將服貿協議強行擋在“立法院”……諸種作為,實在讓人感受不到善意。此次“大選”之前,蔡英文雖不像從前對大陸疾言厲色,而改為“維持現狀”等字面和善的説辭,但當“説”和“做”各行其是時,恐怕很難解釋為“善意”,更無助於累積互信。

  簡言之,大陸過去曾對民進黨有過不少“善意的展示”,對臺灣更是善意滿滿,而民進黨卻少有善意的回應。然則,現在蔡英文要大陸“再給點善意”,究竟要的是什麼?

  1998年,蔡英文(前排右一)隨辜振甫訪問北京

  底線

  蔡英文説的“相互展示善意”,可能還有一層意思。即,她當選後,民進黨就著手要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砍掉了其中的“兩國論”版本,而她也説了“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遵循現有憲政體制”等話;在人事的佈局上,也任用了一些“獨”派色彩不濃的人士,這些都代表民進黨已經讓了步,展現了善意。

  換句話説,在他們眼裏,自己已經做了很大改變,大陸卻一直“執著”于“九二共識”——那麼,是不是大陸也應該讓一步,才叫“相互展現善意”呢?

  如果蔡英文所要的善意,是要大陸放棄“九二共識”底線,那島叔必須説,這樣的“善意”,大陸絕對給不起,不可能給。

  “九二共識”,這份兩岸1992年達成的共識,其內容就是兩岸都承認一個中國,同意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一中原則。

  當年,海協會和海基會經香港會談後,發現兩岸因為對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內涵有分歧,沒辦法簽署協議。各自散會回家後,國民黨當局(注意,是國民黨當局)提出了包含以上內容的建議文本,經由海基會函送海協會,海協會再經大陸官方授權後表示認同和尊重,遂有了“九二共識”。

  簡言之,“九二共識”的核心,就是兩岸求“一個中國”之同,而存內涵分歧之異。民進黨過去一直説“1992年根本沒有共識”,片面強調的就是兩岸對一個中國內涵沒共識。

  實際上,“九二共識”的精髓,就是牢牢抓住一個中國之根本,而擱置暫時無法解決的爭議,兩層意思合成一個完整的共識。綠營還有人常説,大陸強迫臺灣接受“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文本乃是由臺灣當局提出,大陸是接受一方,何來逼迫?

  在兩岸關係中,“九二共識”常被比喻為錨、定海神針,因為只有在這個政治基礎之上,兩岸才能坐下來談,海協會和海基會才有了制度性協商,才可以簽署各種協議。看一看歷史就明白,“九二共識”是多麼來之不易。所以馬英九前些天在海基會成立25週年的論壇上説,兩岸這些年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各方以智慧和努力換來,請蔡英文不要讓前人心血付諸東流。

  所以,“九二共識”是底線,是基礎,兩岸關係所有現狀都建立在這個地基之上。這個基礎不變,大陸可以讓利,可以給予超WTO待遇,可以給予國際空間,什麼善意都可以有,但要撬動這個地基,則一切無從談起。這條底線,事關中國主權,大陸退無可退。

  一中

  蔡英文可以不講“九二共識”,但必須認同“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蔡英文講了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也表示,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有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

  大陸領導人提“歷史事實”四字,顯然是在呼應蔡英文,這就是善意的展示。但大陸也明確表示,僅承認“歷史事實”是不夠的,認同“核心意涵”才是關鍵。蔡英文盡可以推陳出新,叫“九二共識”也好,“九二諒解”也好,只要包含“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意思,怎麼表述是次要的。

  蔡英文説,“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這跟謝長廷以前提的“憲法各表”有重疊之處:臺灣“憲法”規定,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含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意思。

  “憲法各表”可能隱含“九二共識”的部分內容,但絕對沒有“九二共識”高明,因為它正好是把存而不論的分歧拿到了臺面上。而“現行憲政體制”的概念則更為含糊,比如島內就有學者質疑,它有沒有可能涵蓋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大陸很難不懷疑慮。

  從選前到現在,蔡英文對一個中國始終不表態。此次專訪中,《中時》問:若最後仍不願表達“兩岸同屬一中”,甚至不願依大法官解釋,明説“兩岸非國與國關係”,這究竟是穩定還是改變現狀?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核心價值,是否也為美方所認同?

  蔡英文的答案是:這些問題“無法給明確回答”,因為“這些問題都是衍生自陸方近來的説法,但陸方説法有很多不同的詮釋,這些詮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在520之前,她不打算過早回應。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都一再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交往的政治基礎。島內對這些講話,確有“不同的詮釋”,比如,綠營輿論不乏一廂情願的“就算不承認’九二共識’也不會怎樣”、“大陸會讓步”等判斷,而蔡英文選前也曾説,若當選,相信大陸的兩岸政策會轉向民進黨。

  其實,只要摘掉有色眼鏡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這些“詮釋”都錯得厲害——大陸之所以在520前一再發聲,就是要給出最明確的信號,讓民進黨不至於誤判而犯下難以挽回的錯誤。

  利害

  兩岸歷經了一甲子的艱難求索,才從兵戎相見走到把酒言歡,而今再度走到十字路口。有道是,前人栽樹,後人納涼,兩岸既有的成果,民進黨當局只要開口承認一下事實,就可以盡數繼承享用。蔡英文説,“相信中國大陸有能力去做這個思考”——同樣的話應該送給她自己,畢竟,現在球是在民進黨這邊,全世界都在看民進黨怎麼處理。

  過去,民進黨是在野黨,以衝撞對抗為能事。現在當了家,就必須做出務實負責的選擇。蔡英文應該有能力去思考和處理。畢竟,以她當前身為綠營共主的高人氣,行政、“立法”、黨權三權在手的“完全執政”狀態,完全可以做到承認一中的同時,對綠營曉之以理。

  因為大家都已看到,臺灣已經內耗多年,競爭力為之逐年消磨;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往哪個方向走,也只在民進黨一念之間。

  文/黑白自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