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政協委員解讀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完成轉型升級

2016年03月06日 17: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3月6日北京訊 (記者 何建峰)在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世界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被期待對世界經濟起到牽引作用的中國“十三五”規劃成為外界對此次全國兩會關注的重點。

  臺籍政協委員紀斌表示,受到國內外因素共同影響,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困難和下行壓力,但依然具有優勢和潛力,具有操作空間。通過政策調整、科技創新、産業轉型升級,中國經濟依然可以換發活力。

  3月5日下午,紀斌接受台灣網記者專訪時指出,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影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面臨一些困難,進入“新常態”。

  關於“新常態”,紀斌説,它不是一個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往裏面裝。它最初由外國專家提出,指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發達國家經濟增速不再能夠維持過去十年間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這種狀態下,發達國家的經濟只能維持低速增長。消費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依靠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是有週期的。依靠“杠桿”機制、“寅吃卯糧”消費方式帶動經濟繁榮的泡沫一旦破滅,經濟就會面臨蕭條甚至崩潰。

  中國經濟在2002年至2010年前維持著平均10%以上增長,其中很大部分受益於國際貿易體系,由於成本比較優勢,我們的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值較高。但是由於全球經濟總體不景氣,由發達國家提供市場、新興國家提供産品、資源富國提供資源的這種模式難以維繫。中國經濟因此在國際上面臨困難。

  在國內,2000年以後,人員工資上漲較快、社會福利保障提升,勞動力成本提高;但同時,我們的勞動生産率並沒有較大提升。2008年後,為了應對危機,我們採取了一些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措施,擴大了一些重工業的産能,導致“産能過剩”、如産銷不對路的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集中在一起,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面臨下行壓力。這是由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是正常情況。

  紀斌表示,中國經濟産值超過67萬億元的體量,政府債務處於可控範圍,居民儲蓄率高,政府累積了豐富的宏觀經濟管理經驗,因此中國面對經濟困難會有操作空間,也會有解決辦法。

  他特別指出,中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不平衡,與發達國家相比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落後。如何利用過剩産能,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一味地“去産能”,不能遇到什麼問題都一刀切,而要做好“加法”和“減法”。我們完全可以多梯次、多元化地經濟發展模式,中西部地區依然可以做加工,東部沿海則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紀斌認為,我們只要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五個發展方向統籌規劃、調整政策、創新科技、轉型升級,中國經濟完全可以發展成為“新經濟”,完全可以換發新活力。(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