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汪毅夫:兩岸交流就是要把“你們家”變成“咱們家”

2016年03月06日 11:1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趙博)“新娘嫁到夫家,夜裏聽見窸窸窣窣的動靜,就對丈夫説:‘哎,老鼠在啃你們家的米倉。’到了下半夜,還有窸窸窣窣的聲音,新娘就説:‘哎,老鼠在啃咱們家的米倉。’”臺籍全國人大代表汪毅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一開場就講了這個在閩臺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

  汪毅夫説,故事揭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你們家”變成“咱們家”便是真正的心靈契合、情感相通,也正是兩岸交流的宗旨所在。

  這位祖籍臺南的六旬老人擁有許多頭銜:全國人大臺灣團團長、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萬變不離其宗,始終站在對臺交往的最前沿。

  1998年至2008年,汪毅夫擔任福建省副省長。十年間,在李登輝“兩國論”和民進黨“去中國化”的衝擊下,兩岸關係可謂風雨飄搖。汪毅夫回憶説,儘管臺海局勢緊張,福建省仍是盡可能開展閩臺經貿文化交流,努力增進兩岸民眾的溝通了解。

  他提起2000年在龍岩舉辦的第16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島內知名人士應邀與會。“對於臺灣嘉賓的到來,工作人員很緊張,甚至打電話問我該怎麼辦”。

  時至今日,福建主辦了7屆海峽論壇,對臺交流經驗已經十分豐富。“這説明交流就是要動起來。”汪毅夫説,不必怕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只要持續不斷地你來我往,就會越來越明白對方的所思所想,也越來越能夠化解彼此間的誤會和積怨。

  汪毅夫出版過《中國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區域社會研究》《閩臺緣與閩南風》《閩臺地方史研究》等15種專著。通過對文獻、檔案及民間族譜、田契、信札的大量研究,他從學術角度論證了海峽兩岸擁有天然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2012年出任全國臺聯會長以後,他經常在公開場合講述家族史,講起曾祖父汪春源,這位中國科舉史上最後的臺灣省籍進士聽聞清廷割臺後悲憤交加地發起“公車上書”;講起祖父汪受田,在臺灣即將光復時積極提供很多建議;講起曾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叔叔汪慕恒,早在1990年就呼籲重視保護臺商合法權益,引起了臺灣媒體關注。

  “我想告訴聆聽者,歷史可以證明,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的命運始終是緊緊相連的,我們共同經歷過風風雨雨,對於祖國的繁榮強盛、對於臺海的和平穩定有著共同期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誰也不能缺席。”汪毅夫説。

  今年5月,民進黨將在島內上臺執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會否受影響、兩岸交流會否“停擺”,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對此,汪毅夫語氣肯定地回應説,全國臺聯作為兩岸同胞的橋梁和紐帶,將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堅定推動兩岸民間交流。

  “我們將繼續舉辦臺胞社團論壇,臺胞千人夏令營、冬令營;深入臺灣中南部,了解反映民眾心聲;加強兩岸學術交流,加大兩岸文學界、美術界、演藝界的交流規模。”他介紹説,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將積極參政議政,加強對定居大陸貧困臺胞的幫扶力度,並維護好臺商、臺生的合法權益。

  汪毅夫説,兩岸交流日益密切已是不可逆轉的大勢,無論島內政局怎樣變動,只要是有益兩岸社會融合、增進同胞福祉的事情就一定要做。

[責任編輯:梁行]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