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李榮民:兩岸關係如倒退影響臺貿易自由化及産業國際競爭

2016年01月30日 10:0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1月29日電 (記者 劉舒淩 陳悅)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臺北辦事處2013年1月30日正式成立。3年後,辦事處負責人李榮民29日在臺北受訪時表示,兩岸經濟互補性、合作雙贏的功能性、一體化合作格局已基本形成,良好局面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作為首家在臺設立辦事機構的大陸經貿社團,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的掛牌是兩岸恢復經貿交流30多年後的歷史性突破,曾被媒體列為2013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之首。李榮民為首位辦事處主任。

  回顧3年曆程,李榮民29日與兩岸記者交流時,以6個“上百”總結辦事處所做工作。具體為,赴上百個臺灣工商團體、企業、業務管理和學術機構訪問、學習、交流;接待上百個大陸來臺經貿團組;組織、帶領上百個臺灣企業家赴大陸參訪交流,協尋商機;配合舉辦、參與上百場兩岸經貿合作會議、論壇等活動;為上百家會員、企業提供專案資訊和經貿合作業務諮詢;為上百家在臺陸資企業提供相關諮詢和服務。

  工作在兩岸貿易和投資合作前沿、服務於臺商與陸企,李榮民直言,本月16日臺灣“二合一”選舉後,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令他接觸到的臺商深感憂慮,他也有同樣的感受。

  李榮民指出,兩岸恢復經貿往來30多年來,大陸已成為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地區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近4年臺灣每年享有近1000億美元兩岸貿易順差;兩岸相互投資也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正面效益。“如兩岸關係倒退,不僅影響到臺灣貿易自由化進程,更不利於臺灣産業參與國際競爭。”

  他也坦率分享了自己和工作同仁的感受:經貿合作水準提升給兩岸經濟發展、民眾福祉帶來了實在好處;另一方面,由於非經濟因素影響,兩岸經貿合作正常化、便利化進程不暢,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落實受阻、陸資赴臺阻力重重,也直接影響臺灣民間投資以及僑、外資赴臺投資的積極性,産品技術標準、關稅水準、市場準入等問題都有待解決,兩岸企業錯過了很多很好的合作發展機會。

  李榮民表示,當前兩岸都面臨複雜的國際競爭環境,兩岸經貿合作攸關經濟民生;維護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加強兩岸經貿往來、深化合作、共同發展,讓兩岸民眾過上更加和諧、穩定、繁榮的生活,這沒什麼不好。

  經貿社團可在深化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李榮民也希望,臺灣各方能排除非經濟因素干擾,以更積極開放的腳步優化國際化經營環境,整合兩岸優質資源,在兩岸合作分工中充分發揮既有優勢,使産業獲得轉型與發展。

  有記者問及紫光來臺參股所引發的各種議論,李榮民也分享自己的觀察:技術方面,臺灣半導體企業處在國際領先位置,但面對競爭及市場壓力,它們也亟須壯大自己;兩岸半導體企業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各具優勢、相互需要,如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彼此“抱團”向前那又何樂而不為。

  李榮民説,應對全球挑戰,思考要有一定的高度,不可一味恐懼、封閉。事實上,臺灣企業自身對於陸資是持歡迎態度的,這從力成、南茂兩家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股東會相繼同意紫光入股案中可以感受到。(完)

[責任編輯: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