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網路被大陸表情包碾壓”事件的意義被低估了

2016年01月20日 08:58: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這兩天,境外的社交網站Facebook上,來自臺灣和大陸的草根網友,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大亂戰!

  而由於方式是大家通過發“圖片表情”互嗆,於是這場大戰不僅充滿了詼諧和樂趣,還有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FB表情包大戰”。

  眼下,這場大戰仍在Facebook上火熱進行中。然而,耿直哥卻希望大家不要只把這起兩岸草根網友之間的“文鬥”,看成是一場“玩兒鬧”。

  因為這其中,其實還折射出許多於兩岸關係很有趣、很值得玩味,甚至感慨的變化…

  當然,首先請讓耿直哥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話説,這事發生在臺灣藝人周子瑜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後。當時,鬱悶的臺灣網民為了發泄“臺灣身份”被“踐踏”的怨氣,於是開始尋找Facebook上的大陸藝人進行攻擊,結果來自我大東北的林更新,就因為發表過調侃言論,成為了他們圍攻的對象。

  不過,大陸眾多網友在得知偶像被圍攻後,也紛紛對臺灣網民的言論展開了回擊。於是,雙方就這樣在林更新的Facebook帳號下展開了“激戰”…

  然而,這場始於西元2016年1月16日的“戰役”,卻因為臺灣網友的“表情包”太過匱乏,也就是他們不僅圖片的素材非常少,而且“吵架語言”也很匱乏,結果戰況很快呈現出了“一邊倒”局面…

  目前,在大陸網友成千上萬種“表情包”(而且圖片和語言還都不重樣)的轟炸下,部分內心脆弱的臺灣網民被嗆得直接找Facebook網站方面舉報,稱大陸網友的“表情包”太粗暴;也有一些內心堅強的臺灣網民,則選擇“盜用”大陸網友的圖片素材,重新製成他們的表情包進行“還擊”…

  當然,面對臺灣網友“盜圖”的情況,大陸網友也採取了一些很“噎人”的應對策略,比如他們紛紛在“表情包”上打上了“中國人專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用”的字樣,從而令想“盜圖”的臺灣網民們不得不先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不過,如果您以為兩岸網友只是很無聊淺薄地在吵嘴,那您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在彼此表達了鄙視之情後,兩岸網友的撕逼內容很快就從“保護林更新”,轉到了比如“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臺灣的歷史知識”,以及“臺灣的地位”這樣既深刻又有內涵的話題上,鬥智鬥勇…

  更有趣的是,一些大陸和臺灣網友,居然還彼此撕出“感情”來了,話題也從“互嗆”變成了聊美食、聊大陸劇、聊人生….而這樣的“神轉折”,反而又引起了很多大陸網友的感慨與共鳴:其實兩岸還是一家人!

  所以,耿直哥這裡想説句公道話,那就是這起“fb表情包大戰”,雖然在不懂的人看起來可能“火藥味十足”,甚至有礙“兩岸和睦”——但根據我的了解,大陸這邊“參戰”的網友,其實都是帶著一種很輕鬆的娛樂心態去與臺灣網友“過招”的。

  因此,大家也根本不是想去挑起什麼“對立情緒”,而是希望通過這種“草根層面”的“樸素直白”的交流,好讓天天封閉自己、並被臺獨媒體洗腦的臺灣網友,認識一個真實的大陸,認識最真實的大陸網友。其實大陸網友人人心中都準備好了給對方下的臺階!

  而且,大陸網友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因為,當大陸網友隨便就能拿出這“成千上萬” 個“不重樣”的“表情包”時——而且這些“表情包”的素材有不少還是大陸自己的明星——這已經足夠充分地證明了大陸網路文化的多元、開放與充滿活力。

  而當臺灣網民開始用自己的“表情包”應戰,甚至從大陸網友那裏“盜圖”的那一刻起,他們其實就已經融入了大陸這種充滿活力和多元的網路文化主流了——儘管他們的嘴上並不願意承認。

  還記得20多年前,那時還是大陸年輕人在瘋狂追逐著來自同為華語圈的寶島文化,比如小虎隊,比如張惠妹。可在今天,面對著大陸網路“表情包”上的“黃子韜”們,電視上的“瑯琊榜”們,臺灣卻已經不剩下什麼可以等量齊觀的東西了…

  所以,這場表面上看起來只是“玩兒鬧”式的“兩岸網友撕逼”,它的發生其實也不是偶然,而是當大陸的文化的爆炸發展與臺灣的相對迅速衰落,彼此軟實力對比從量變到質變的一種自然的轉變。

  而隨著這種交流的持續,相信臺灣會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不僅正在經濟上變得貧困,就連精神上也在變得貧瘠…但這種貧困與匱乏,美國幫不了你,日本幫不了你,只有大陸才能幫你——因為臺灣經濟和文化的“根”都在中國,臺灣文化如果想在世界上再次發光,只有融入中國文化的主流,哪怕是罵罵咧咧地衝進來。

  其實在中國的網路上,30多個省級地區常年互相撕,比如甜鹹豆腐腦之爭(此處省去1萬字)。撕也是交流,不撕個豐富多彩怎麼能體會到錦繡中華?只有撕過,才能體會到5000年的幸福溫暖。

  而在北京人、上海人、山東人、河南人、遼寧人等等心中,臺灣再任性,也只是金剛藤上長出來的“七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