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者,天道也。”軍事改革的啟動,常常以優化規模結構為著力;軍事改革的完成,往往以形成新的軍事結構為標志。現代戰爭已發生深刻變化,戰爭形態加速由機械化向信息化演變,信息主導、體係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已成為顯著特徵,要求軍隊規模更加適度、功能更加完善、結構更加合理、編成更加科學。
軍隊結構落後是致命的落後。“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軍隊的結構決定軍隊功能,決定軍隊的戰鬥力。結構科學是重要的優勢,結構落後是致命的落後。習近平指出:“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結構,這是辯證統一的。結構要有利于部隊整體作戰效能發揮,功能也要推動結構調整。”“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從來沒有哪種軍隊結構能適應所有戰爭形態、合乎不同時代的要求。一支能打仗、打勝戰的軍隊結構必須與時俱進,在改革創新中不斷調整以形成最佳結構。習近平對我軍的原結構有著清醒認識,他說:“我軍總的數量規模還有些偏大,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和機關比例、部隊和院校比例不夠合理,非戰鬥機構和人員偏多、作戰部隊不充實,老舊裝備數量多、新型作戰力量少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他強調:“必須優化規模結構,把軍隊搞得更加精幹、編成更加科學。要重點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限期把老舊裝備數量壓下來,為新型作戰力量騰籠換鳥。”
堅決推動軍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精兵作戰,貴在一個“精”字。“精”既是對量的要求,又是對質的規定。“精”,意味著充實而不臃腫,合成而不分散,多能而不單一,靈活而不遲鈍。戰鬥力量不是人頭數的堆砌。適度裁減軍隊員額,不僅不會降低戰鬥力,而且能夠進一步優化結構,有效利用資源,提升作戰效率。習近平指出:“要著眼于打造精銳作戰力量,優化規模結構和部隊編成,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他強調:“調整改善軍種比例,優化軍種力量結構,根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推動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他指示:“堅持精簡高效的原則,裁減軍隊員額30萬,精簡機關和非戰鬥機構人員,使軍隊更加精幹高效。”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