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陸客減少經濟下滑 蔡英文當局頻遭抗議深陷困局

2016年09月24日 08:33:18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陸客減少經濟下滑 蔡當局頻遭抗議深陷困局

  黨朝勝

  9月份,蔡英文辦公室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演多次大規模遊行。9月3日,“九三軍公教大遊行”吸引25萬人(警方保守估計為14.5萬,而舉辦方事前預計僅10萬);9月12日,由於陸客來臺急速減少,嚴重衝擊觀光産業,包括旅館、旅行社、遊覽車、導遊等11個島內相關産業組成的“百萬觀光産業自救會”召集兩萬餘人上街抗議臺灣當局,要求臺當局正視産業困境。這也是臺灣觀光産業界史上首次走上街頭;除此之外,軍公教人員10月還將走上街頭,其他行業的遊行抗議也正在醞釀。

  接連不斷的遊行不僅提前結束了蔡英文當局與選民的“蜜月期”,而且預示著蔡英文當局將深陷頻繁的街頭遊行的旋渦。這些大規模的遊行抗議表達了臺灣民眾對蔡當局不願承認“九二共識”,致使海峽兩岸交流中斷,陸客來臺大幅減少,臺灣經濟節節走低的憤慨。

  蔡英文當局咎由自取

  無論在野或在朝,民進黨都將軍公教視為國民黨“鐵票部隊”,一有機會便想修理、侮辱他們,從而挑撥社會對立,尤其是想挑起青年、勞工、農漁民對軍公教的不滿,一再攻擊軍公教拿“八成退俸、十八趴(18%)優惠存款利息”,是社會的“肥貓”、“蛀蟲”,是“一小撮特權分子”。

  馬英九執政時,他們就曾試圖迫使馬當局取消對軍公教人員的“特殊照顧”。現在他們已“完全執政”,仍未放棄舊思維,繼續將年金改革這一社會問題政治化,從上到下繼續侮辱軍公教,繼續讓仇視軍公教群體的社會氛圍蔓延。如果説,民進黨認為軍公教的待遇不合理、不合法,包括蔡英文等曾出任過公職的民進黨公職人員完全可先從自己做起,拒領“十八趴”,然而,他們卻在好處佔盡後還“賊喊捉賊”,往別人身上潑臟水,如何不讓人生氣?

  與此同時,自執政以來,蔡當局為消除社會反彈,不惜“花錢消災”。8月底之前,蔡當局“花錢買平安”的賬面金額便高達百億元(新台幣,下同),平均1天1個億。其中,約10億元用來安撫舉行抗議的華航員工和公路收費員,90億用來向海外租用供電組以彌補廢核電後的電能缺口。

  近日,蔡當局為GDP“保1(增長率1%)”動用3400億元擴大投資,專家認為這“完全未對症下藥,對現時的經濟惡化無濟於事”,這筆鉅款最終會打水漂;為推動“新南向”蔡當局籌備40億灑向亞太地區的18個國家,各界也認為,這是杯水車薪,最終還是花錢打水漂。

  蔡當局對其他人如此大方,即使花錢打水漂也不在乎,對軍公教卻如此仇視,難怪他們要生氣。此外,其他人一鬧,蔡當局便撒錢,軍公教也要效倣,於是就有了此次大遊行。

  根本原因是經濟吃緊

  蔡英文當局之所以推動年金改革首先拿軍公教人員開刀,雖有民進黨一向敵視軍公教的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臺灣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甚至快到破産的邊緣。

  在臺灣經濟起飛階段,島內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及其增速遠超軍公教,以致大量軍公教人員無法安心工作,甚至一再上演跳槽風。為穩定隊伍,當時的國民黨當局決定提漲軍公教工資福利,讓他們享有一定數額存款年息18%的優惠。該決策對穩定軍公教隊伍,確保優秀人才留在政府部門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早期,一般民眾對此並不眼紅,因為這些工資福利與企業管理層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後來,隨著島內經濟逐漸走下坡路,企業榮景不再,普通員工收入縮水,社會反彈逐漸高漲。尤其是軍公教人員多支援國民黨,被民進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於是不斷打出“階級牌”,挑動普通群體與軍公教人員的對立。

  現在,島內經濟已陷入長期低速增長困境,今年仍在為爭取GDP“保1”苦苦掙扎。然而,臺當局債務卻在不斷增長。截至2015年年底,臺“中央”負債累計52769億元,今年勢必突破5.4兆元,即使不增加舉債、不考慮利息,以2001年度至2015年度還款進度推算,還清債務約需87.9年,且還不包括177400余億元的潛藏負債。

  據臺“年金改革委員會”的報告,潛藏負債中,勞保潛藏負債最大,超8.9兆元,公務員新舊制合計近8兆元,目前繳費比例偏低的民眾年金保險亦有近5000億元的負債。面對如此鉅額的負債,民進黨當局決定“公私兼顧”,先拿軍公教開刀。

  大陸乃經濟源頭活水

  其實,要想解決當前臺灣的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年金困境,關鍵在於錢。錢從何來?無外乎“開源節流”。要“節流”就得動到很多人的奶酪,必然會影響民進黨選票,而只有能夠“開源”才是皆大歡喜,開源則要發展經濟。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臺灣經濟如何發展?島內經濟發展的實踐早已證明,大陸是臺灣經濟的源頭活水。

  然而,民進黨蔡英文偏不信,硬是反對馬英九“開放的兩岸政策”,阻撓兩岸經貿交流步伐,讓2013年6月既已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迄今不能生效,兩岸貨貿協議商談也停滯不前,連美國人都説民進黨在“自甘墮落”。

  相反,與臺灣經濟高度競爭的韓國,在與臺灣爭奪大陸市場時後發置人,中韓FTA早已生效,韓國産品較臺灣産品在大陸更具競爭力。現在,“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當局不僅拒不接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還推出所謂“新南向政策”,企圖讓臺企從“西進”轉為“南向”,並要求旅遊業者深挖日本老市場,開闢東南亞新市場。

  其行為最終導致兩岸關係迅速降溫,臺企陷入“西進”或“南向”迷茫,赴臺陸客快速下降。據臺旅遊部門統計,5月起入島陸客持續減少,8月以來團客減少55%,個人遊減少14%,預計假期結束後陸客更少。陸客減少不僅嚴重衝擊相關産業,還讓島內已經惡化的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到時,一定會有更多民眾走上街頭,蔡英文政權必將被一波接一波的街頭運動搞得焦頭爛額。

  民進黨可以通過街頭運動奪取政權,但不能用街頭運動治理臺灣,相反,可能很快就會被接踵而來的街頭運動所困擾。蔡英文要想避免這一局面,最可行的辦法就是發展經濟,而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九二共識”。民進黨是想被街頭運動趕下臺,還是願認真聽取各界呼聲,接受“九二共識”,發展經濟。何去何從,且在一念之間。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