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見證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塞友誼

2016年06月18日 08:2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題: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見證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塞友誼

  中新社記者沈晨

  “那一晚,我就在附近,爆炸的聲音特別響。”馬麗亞邊走邊對中新社記者説,北約導彈的爆炸聲讓這位精通四門語言的女翻譯至今心有餘悸。

  6月17日傍晚,馬麗亞陪同幾位中國朋友前來憑吊在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中英勇犧牲的烈士。途中,馬麗亞特別認真地指著被炸使館舊址的西南方向説:“當時,我的家就在那邊的大樓裏。”

  1999年5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對南聯盟進行轟炸,用導彈野蠻襲擊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正在使館中工作的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不幸犧牲,同時炸傷數十人,使館館舍嚴重損毀。

  當時大學剛畢業不久的馬麗亞參加了對北約的抗議活動。她回憶説:“我們走上街頭,就想向全世界表明,北約這麼做是錯誤的!”

  17年後,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將建在中國駐南聯盟被炸使館舊址之上。建成後,將成為西巴爾幹地區首家中國文化中心。

  “我會説塞語、英語、法語和漢語。但是,每次接待來自中國的朋友,都會感覺特別親切。這種感覺很特別。”馬麗亞説。

  貝爾格萊德孔子學院院長拉多薩夫普西奇教授有著和馬麗亞一樣特別的體會。他説:“朋友是相互的。塞爾維亞把中國當成朋友,那是因為中國也把塞爾維亞視為朋友。中國人民對塞爾維亞人民的好,我們都記在心上。”

  在普西奇教授看來:“友誼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在北約轟炸南聯盟的時候,中國政府和人民同我們堅定地站在一起,其中幾位中國朋友還犧牲在我們這裡,他們是中國的英雄,更是我們的英雄。患難見真情。塞中兩國雖然相距較遠,但我們兩國人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相互尊重、真誠相待是我們兩國友好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石,中國永遠是我們的朋友。”

  貝爾格萊德市市長馬利也有著相同的感受。他説:“我們兩國人民有著共同的民族特徵。就是面對著敵人的炸彈,面對無辜者的生命和鮮血,在被摧毀的廢墟上重建家園。”

  馬利表示,他特別榮幸地以貝爾格萊德全體市民的名義宣佈,將中國文化中心外的道路命名為“孔子大街”、廣場命名為“中塞友誼廣場”。

  “孔子大街”的命名圓了前南斯拉伕聯盟著名攝影家尼古拉拉多舍維奇和雕塑家約萬索爾達多維奇兩位辭世老人的“孔子夢”。當天,一座由兩位老人後代及朋友攜手完成的孔子銅像矗立在“孔子大街”旁,成為中塞文化交流開花結果的最好見證。

  朋友是時間的果實。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塞友誼將在孔子銅像的注視之下永久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