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公佈玉樹地震預測失敗原因

時間:2010-05-04 08:14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專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玉樹地震監測能力較弱

  4月14日早晨7點49分左右,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初步判定)。

  這是玉樹地區近年來發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玉樹是一個地震多發區,並有7級以上地震的記錄。該地區之前最近發生的地震是在2006年7月18日,震級為5.6級,並伴有多次余震。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稱,這次地震的發生標示著我國有可能進入新的地震活躍時段。2008年,我國大陸地震比較活躍,全年5級以上地震達99次,是正常活動年份的4~5倍(中國大陸年均20次5級以上地震)。2009年,我國大陸地震活動水準明顯低於2008年,僅發生兩次6級地震,且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級地震後,已連續7個多月未發生6級以上地震。

  在此背景下,在地震發生當天,《中國經濟週刊》採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他從最近幾年我國地震的空間分佈特點以及地震預測難題等方面,對本次玉樹地震的情況作了更深入的解讀。

  張曉東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玉樹地震與2008年的汶川地震同屬一個塊體——巴顏喀拉塊體,且根據最近幾年的地震統計,這一塊體周邊非常活躍。從預測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不成功的預測。

  與汶川地震同屬一個地塊

  《中國經濟週刊》:對於本次發生在青海省玉樹縣的地震,7.1級是最終確認的震級嗎?會否像汶川地震那樣,隨後可能做出修改?

  張曉東:是確認過的。這次地震雖然發生在人口比較稀少的青藏高原,但是,地震震中距離玉樹縣同時也是州政府的所在地比較近,對當地建築物特別是土木建築物破壞比較大,目前媒體報道出來的死亡數字是數百人,這個數據還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持續的增加。

  《中國經濟週刊》:接下來發生較大級別的余震的可能性大嗎?

  張曉東: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包括6.8級的和5級以上的較大的余震。

  《中國經濟週刊》: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這次玉樹地震,和汶川地震有關係嗎?

  張曉東:從動力學環境來講,地震間都是有關係的。這次地震發生在甘孜—玉樹—風火山斷裂帶上,震源機制為走滑型地震。地震位於巴顏喀拉活動地塊南邊界,與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8.0級地震同屬一個塊體(汶川地震位於巴顏喀拉地塊東邊界)。

  而實際上,最近幾年中國大陸比較大的地震的分佈,證明這個塊體的周邊是比較活躍的。1996年喀喇崑崙山發生過7級地震,1997年西藏瑪尼發生過7.5級地震,2001年崑崙山口西發生過8.1級地震,2008年3月份,新疆和西藏交界的于田發生過7.3級地震,後來就是大家印象比較深刻的汶川8.0級地震,再加上這次玉樹發生的7.1級地震,這些地震都是沿著巴顏喀拉地塊周邊地區發生的。

  巴顏喀拉塊體北邊界是崑崙山,南邊界穿過了唐古拉山地區一直與川滇藏交界,東邊界就是龍門山斷裂帶,汶川地震就是位於該地塊的東邊界龍門山斷裂帶上。

  “這次肯定不是成功的預測”

  《中國經濟週刊》:那麼,對於這一地塊周邊地區的地震監測是不是我們最近幾年地震監測的重點?

  張曉東:應該説全國所有的地區都是我們監控的重點,特別是我國南北地震帶,包括汶川地震和這次玉樹地震,都是在南北地震帶上。而且,我們地震預測有嚴格的會商制度,時時會商,重大異常都是不過夜,發生顯著性事件都是要及時會商,這些工作都是一直在做。

  《中國經濟週刊》:但是,我們注意到,這次玉樹地震發生之前,沒有針對性的預測出來。

  張曉東:應該説這次肯定不是成功的預測。儘管大家也都時時地關注地震活躍地塊的發展變化,但是大家都知道,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不過,隨著地震的發生,人類對地震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廣泛,很多專家都進入到這個領域,畢竟,地震關係到國計民生。

  《中國經濟週刊》:就這次地震而言,根據臺網中心的監測,在7點49分發生7.1級的主震之前,早晨5點多的時候,已經發生了4.7級的前震,這中間其實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如果在前陣發生後及時做出即將發生更大級別的主震預測,損失是不是可能小很多?

  張曉東:在中國大陸地區,5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20次,4級以上每年至少有一兩百次,至於説4級地震發生以後,後面是否會馬上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這是很難預測的,同樣是世界級難題。

  但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1975年海城地震,那是因為海城地震的前震形成一個序列,同時觀測到了比較多的異常。但我們只能説在條件比較有利的情況下,能夠做出一定程度的甚至成功的預報,預報不成功的比較多,4級地震發生以後會不會發生7級以上地震,這在科學預測上是比較難的。同時,這一地區地震監測能力總體上比較薄弱,臺網的工作環境也比較惡劣。

  玉樹地區地震監測能力較弱

  《中國經濟週刊》:既然已經知道這個地區處在比較活躍的地塊,為什麼監測能力會比較弱呢?按道理,在這一地區的臺網建設上應該會優先投入。

  張曉東:最主要是受觀測環境所限,在那裏做大規模的觀測和實時觀測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應該説,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包括這一地區在內的我國地震臺網建設都有比較大的發展。以前,青藏高原這一塊地震比較多,但是,這一地區的地震臺網的監測能力相對比較弱。

  地震臺網的發展不光是與地震是否頻發有關。我們常説防震減災,地震監測還和減災有關,某一地區的地震形成災害,一方面是因為地質構造,同時還和這一地區的人口分佈以及建築情況都有關係,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而且,地震活動不是局部的,地下的運動都是互相有關係的,我們的臺網不可能局限在非要監測一個地方,而是要普遍鋪開,要監測整體運動的情況。這幾年,通過我們臺網鋪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地下運動,認識比以前要深入多了,比以前更深入的認識了中國大陸比較活躍塊體的運動特點和運動方向。通過這些觀測,比以前更深刻地認識了一些地震發生前地質構造的環境和地震發生的特徵。

  《中國經濟週刊》:我們會不會對分佈于這一地區的建築物的抗震能力給出提示或要求?

  張曉東:按國際慣例和經驗,要將所有建築物要變成非常抗震需要非常大的國家實力。所以,一般來講,不同地區的建築物在設計時採取的抗震級別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地區歷史上地震活動比較少,採取的抗震標準可能會低一些,有些地區地震活動比較多,採用的抗震級別就高一些。

  《中國經濟週刊》:在日本,已經在做地震發生以後的及時預警工作,以儘量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和傷害,在地震預警方面我國的情況如何?

  張曉東:地震發生以後,根據地震波傳播的速度比電磁波信號的速度慢,這就使得利用時間差做一些預警成為現實,比如高速鐵路,如果地震比較大,有可能導致出軌事件發生,所以,通過這個時間差做一些預警,使高速鐵路及時制動。還有就是,及時切斷煤氣水電。這些方面都是一些實際工作,我國也已經開始做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分享到:
編輯:孫金誠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