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實現現代化任重道遠 與發達國家仍有百年差距

時間:2010-03-29 10:45  來源:解放軍報

  中國的發展水準到底怎樣?“中國威脅論”頻現于西方媒體原因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存在哪些制約發展的“絆腳石”?近日,記者採訪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提出者、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  

  中國經濟水準與發達國家仍有百年差距

  “‘感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住的——人們‘感覺’到的只是點,而不是面,它無法代表平均水準,也很難反映真實狀況。”面對記者,何傳啟的開場白頗有哲學的意味。

  實際上,何傳啟走上現代化研究之路,最初也是源於他的“感覺”。

  何傳啟的家鄉在武漢市東北方向70公里開外木蘭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但他直到16歲上大學時才頭一次見到武漢是個什麼樣子。“1979年我考上武漢大學生物系,4年大學時光讓我深刻體會到農村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差距。畢業後我來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我發現武漢和北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上世紀90年代,何傳啟作為外交官到美國華盛頓工作,又感覺到中美兩國之間“非常巨大的”發展落差:“武漢是中國的一個大城市,但那時它與美國鄉村小鎮的發展水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1993年,美國政府提出“資訊高速公路”計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美國人率先向資訊社會、知識社會過渡了,而中國當時每百人才擁有不到一部半電話,是世界平均水準的十四分之一。震驚之餘,何傳啟決定改行:“我很感興趣,美國的現代化水準到底有多高?於是,我就進行系統比較研究,這才真正理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水準差距有100年。”

  那麼,近20年後,中國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先進水準差距有多大呢?

  面對記者的提問,何傳啟用一系列數據作了回答:從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看,高收入國家在12000美元以上,世界平均值在7500美元左右,中國只有3000美元,屬於中低收入國家;從人類發展指數看,先進國家在0.9以上,世界平均值為0.75左右,中國接近0.77,屬於中等發展水準;從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看,發達國家在80以上,世界平均值是50多一點,中國剛剛達到40,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中游水準。

  “還有一個指標更能説明問題。按購買力平價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每人平均GDP,2006年中國為3257國際美元,大約相當於英國1880年(3556國際美元)、美國1890年(3396國際美元)、德國1905年(3265國際美元)、法國1912年(3481國際美元)的水準。這樣算來,中國經濟水準與發達國家依然有百年差距。”何傳啟説。

  西方媒體解讀中國發展水準的三個誤區

  一國的國情單憑感覺是很難作出理性判斷的,然而,大多數人觀察中國的發展水準,卻正是憑感覺。何傳啟説:“現在外國人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待上幾天,在大街上四處轉轉看看,就以為北京的高樓林立和上海的燈火輝煌便是整個中國的素描圖了,這樣一來他們肯定會高估中國的實際發展水準。其實,在很多時候,局部水準並不代表整體水準。中國還有很多很窮的地方,這些地方他們可能去得很少,甚至根本就沒去過。而這些地方,也是中國發展水準的真實場景。”

  何傳啟列舉了西方媒體解讀中國發展水準的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2006年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平均預期壽命和大學普及率等部分現代化指標,已經達到或接近義大利和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的水準。單看這兩個城市,會讓人覺得中國已經跨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然而,北京和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發展指標肯定是遠遠高於中國的平均發展水準的。中國真正的發展水準是:到2006年,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只完成了86%,第二次現代化水準僅為發達國家的40%;中國不僅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中排名也不靠前,依舊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中流水準。

  第二個誤區是以增長率代替發展速度。中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的年增長率的確超過了發達國家,但年增長量卻遠遠小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2000年為26365美元,2006年為36608美元,6年提高了10243美元;而中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2000年為930美元,2006年為2000美元,6年只提高了1070美元。“統計數字顯示的結論甚至讓人有些沮喪:儘管我們保持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但中國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際上還在擴大。”中國經濟建設仍然需要快馬加鞭。

  第三個誤區是把總量指標當成發展水準指標。中國經濟規模較大,按匯率計算的GDP大約排在世界第三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能排到世界第二位。這樣的排名的確很能振奮人心,但是,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與國土面積,有這樣的世界排名本就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好驕傲的。而在真正能反映國家發展水準的每人平均指標方面,中國並沒有優勢,只能排在世界中游水準。

  對此,記者深有同感:今年1月下旬赴海地地震災區採訪途中經停加拿大和牙買加時,令許多中國記者沒有想到的是,發展中國家牙買加的金斯敦機場有著與發達國家加拿大的溫哥華機場一樣便捷的免費公共無線網路供旅客候機時使用,而這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所不具備的。中國網民總數目前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根據何傳啟的研究數據,中國的資訊共用指數只有16,加拿大和牙買加則分別是73和56。

  中國必須走出一條現代化的嶄新路徑來

  從2001年開始,何傳啟主持的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每年都會發佈一版《中國現代化報告》。厚厚的10本《中國現代化報告》,從現代化與評價到知識經濟與現代化,從生態現代化到文化現代化,從地區現代化之路到世界現代化概覽,研究對象涵蓋人口規模超過100萬的131個國家,用一個個數字真實地還原了中國在1700年以來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軌跡與地位。

  “你看我手裏的這張圖表,”何傳啟翻開手邊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指著“1700—2100年中國的相對衰落和偉大復興”圖表説,“以按購買力平價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每人平均GDP排名來看,1700年中國排世界第18位,1950年排世界第99位,預計21世紀末能進入世界前20名;在世界現代化的400年間,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表現為一條U型曲線,在1700—1950年期間是下降期,1950—1990年是低谷期,1990年以來是上升期。預計到21世紀末,中國才能重新拾回1700年時的世界地位,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中國的現代化依然任重而道遠——你在發展,別人也在發展;中國追趕式的現代化過程,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何傳啟説,中國的現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過去300年只有西歐、美國、日本等20個國家不到10億人口實現了現代化,而未來100年中國要有近15億人口實現現代化,這將是史無前例的。“我們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既有世界現代化過程中的普遍問題,也有中國自己的特殊問題,比如人口、資源與生態、制度與觀念、地區差距與貧富差距、兩次現代化的雙重壓力和發展模式選擇等。即便是扣除知識經濟對物質資源的替代效應,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也會對資源與環境構成巨大的壓力。”

  “國際經驗並不足以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問題。”何傳啟説,“按照世界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估算,21世紀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5%,而中國在21世紀末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不到4%。中國必須走出一條現代化的嶄新路徑來。”

  可喜的是,從改革開放到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正在走出一條新路來。何傳啟説:“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綜合現代化,也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協調、複合發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民主化、知識化、資訊化、全球化和綠色化齊頭並進。我們把這種將兩次現代化壓縮在一起實現的思路稱為‘運河戰略’,就是不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不在別人身後亦步亦趨,而是在兩次現代化之間開鑿一條‘現代化運河’,迎頭趕上發達國家水準。”

  何傳啟根據這種“運河戰略”的設想和過去15年世界發展的平均速度估計,中國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實現鄧小平同志在上世紀80年代為中國現代化進程設定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如果我們能夠提前10年實現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我們就可以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成功的,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開創了一種全新模式!”

  説到這裡,一直言辭縝密嚴謹、態度溫文爾雅的何傳啟激動起來,手指又點回到《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中的那張圖表上:“世界現代化的400年,可以分作4段——18世紀是中國固步自封、相對衰落的100年,19世紀是中國懵懂孱弱、落後挨打的100年,20世紀是中國睡獅猛醒、自主自立的100年,21世紀將是中國奮起直追、偉大復興的100年!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努力縮小著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實現了中華民族命運的U型轉折,中華復興已經曙光初現。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應該為此而自豪,更應該為最終實現現代化這一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付出更多的汗水與心血!”(史艷菊 李東航)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