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年終又刮檢查風勞民傷財 檢查團成了“油水團”

時間:2009-12-25 10:25  來源:半月談

  年終又刮檢查風

  編者按:

  歲末年尾,“上面又來人了”,一撥撥的檢查、評比、巡視、督辦應接不暇,廣大基層幹部苦不堪言。其實,對真正謀實事、促發展、解民憂的檢查、督辦,基層幹部是歡迎的,老百姓更是認可的,怕就怕那些走形式、玩虛招,甚至吃拿卡要的檢查、督辦此起彼伏,不僅對推動工作毫無意義,而且勞民傷財,陡增基層負擔。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基層政府為應付上級機關的各類檢查、督辦,可謂想盡了奇招、怪招甚至歪招,無中生有、虛假誇大,瞞天過海、掩蓋事實……花樣不斷翻新。以形式主義對付形式主義,以官僚主義對付官僚主義,成了官場潛規則、流行病,最終受損的還是廣大老百姓。

  最近,半月談記者兵分四路深入廣西、江西、安徽、雲南等地調研,力求摸清有多少檢查、督辦成為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舞臺,探尋形式主義背後的隱情與利益鏈條,並與廣大基層幹部群眾共同商討探索在現行體制下如何做到檢查、督辦與服務並舉,規避不必要的檢查、督辦的新路徑。

  白恩培痛批檢查評比氾濫

  “工作是幹出來的,不是檢查評比出來的。檢查評比的氾濫,助長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歪風,必須狠剎!”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共雲南省委常委會上,省委書記白恩培痛批檢查評比的氾濫現象。

  白恩培是在聽到一個市的統計數字後引發的痛批。據彙報,雲南省某市一年接待的上級檢查評比達400多次。相呼應的一個數字是,這個市組織到縣上的檢查也有100多次。

  “難道我們還不清楚嗎?有多少檢查組真正了解了情況?有多少檢查組真正能到現場看看?有多少檢查組能在沒有基層領導陪同下直接聽取群眾的意見?不少檢查組不過就聽聽彙報、看看材料而已,有的甚至最後完成的檢查報告都是讓受檢查單位擬就。這太荒唐了!”白恩培説,“有的檢查組下去了,陣勢還搞得很大,又是歡迎,又是歡送,到基層後還一定要基層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出來彙報,否則就認為是不重視,就要扣人家分。基層幹部的精力就耗在應付檢查評比上,這怎麼行?過多過濫的檢查評比既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歪風的反映,也助長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歪風。”

  “莫讓檢查團成了油水團”

  ——一名鄉幹部的“苦水經”

  程士華 王勉 關桂峰 周偉 / 整理

  屍體火化數量不達標,就花錢買火化條子糊弄檢查組;督辦的社會穩定事件沒處理好,就花錢買通督辦人員瞞報;計生指標沒完成,就找來懷孕的甚至三陪小姐充數,應付上級檢查……

  年終,是各項工作集中檢查、督辦、巡視階段,一位鄉幹部以“不堪重負、不忍心造假”的心態,向半月談記者道出了基層政府官員的“苦水經”:

  “表面文章”和“接待文章”都要做

  我們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至兩個檢查組、巡視組或督辦工作組,包括週末在內,有時一個上午就得接待兩三個,涉及的工作不僅有計劃生育、綜合治理、信訪、安全生産等大項,也有殯葬改革、全程為民服務代理等小項,大大小小加起來有數十項,省、市、縣各個層面的都有。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了應付“上面來的人”,造假迎檢,花錢接待,就成了這段時間鄉鎮幹部的頭等大事。有些檢查組根本不進村入戶,而是提前幾天就發通知,要求我們把相關資料和記錄準備好,迎接檢查。這樣的檢查組還算好的,不僅讓我們有時間去做一些應付的“表面文章”,而且還會有足夠準備去做“接待文章”。

  比如,最近幾天,計生突擊檢查開始了。縣裏給各鄉鎮下達了超生戶“引産、流産”指標,鄉里再把指標分解到村裏。只要能找來懷孕的,不管是三陪小姐,還是未婚先孕的學生,通過打通關係都能當作超生戶來充指標。

  計生服務站工作人員查驗身份證等資訊時,村幹部就讓本村婦女去應付,等到上手術臺時,再換上懷孕的三陪小姐或學生;或者幫她們辦好假證件,也可以矇混過去。有時需要買通服務站工作人員,比如查驗身份的、術前檢查的、手術醫生等,不然沒法過關。只要花錢,就有“一條龍”服務。算上造假的全部費用,一個流産要花1000多元,一個引産的則要花上2000多元。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這些僅僅是為了完成下達任務指標的花費,面對上面下來的檢查組、督辦組,花費就更大了。每次省級計生檢查都像打仗一樣。省計生檢查組成員是從各市縣隨機抽取的,只要抽取工作一開始,各地便互通資訊,迅速準備。

  從檢查組車輛一齣省計生委大門,後面就會有市、縣的車子跟著,檢查組車牌號也會立即被各市縣獲悉。如果車子往南開,北邊縣市的就不用操心了;如果奔向北邊,南邊的就高枕無憂了。重點範圍也隨著檢查組車輛行駛路線的逐步明晰而縮小。檢查組在哪個市賓館住下,哪個市下轄的縣區都會有專人入住該賓館,以便於觀察檢查組動向。檢查組到哪個縣區,哪個縣區就會如臨大敵一般。

  不過,只要能確認檢查組抽取的村是在哪一個鄉鎮,後面的工作就是“小菜一碟”了。鄉鎮只要能爭取到10~20分鐘的時間,我們就可以把超生戶全部裝車轉移走,讓檢查組根本看不到人,並吩咐村民不要亂説話。如果確實時間太緊,來不及轉移的話,村幹部會派人把農用車故意停在村口,就説車突然壞在路口了,阻擋住檢查組車輛進村,爭取時間;此外,有時候檢查組找不到某個行政村的具體位置,需要鄉鎮工作人員帶路,帶路者還會故意繞路,為造假留足時間。

  檢查團成了“油水團”

  為了應付檢查、督辦、巡視,縣政府、鄉政府會進行詳細分工。比如應急組、業務組、後勤組等。拿計生檢查來説,應急組是預防有個別“搗蛋”、不聽招呼的村民向檢查組、督辦組遞紙條或打“小報告”,一旦發現立即強制帶離;業務組負責看管轉移超生戶,免得這些人到處亂跑,讓檢查組遇到;後勤組則是負責接待,比如吃飯、喝酒、抽煙等。煙要中華等好煙,土特産等更是不能少。總之,一切都要讓上級滿意。

  接待一個省級檢查組,計生工作做得好的鄉鎮前後需花費5萬元左右,差的要七八萬元甚至更多。對一般的縣級計生檢查組,也得花錢擺平,一個成員得給一兩千元,檢查組組長給得更多。

  除了像計生這樣關係到“一票否決”的大項檢查,其他小項檢查也得花錢,比如殯葬改革、土地復墾等。如果屍體火化數量不達標,就花錢買火化條子湊數,一張條子要花七八百元,比實際火化費用還要高。最近幾天還有國土部門巡視組下來,我已經安排人準備好了2000元,到時候一些模棱兩可的面積確保能給算上。

  我們造假和花錢賄賂、糊弄“上面來人”,不純粹是為了評優秀、得先進,底線是希望不落後就滿足了。因為安全生産、計生等是“一票否決”,因此一旦排位倒數,不僅要被點名批評,地方政府整個領導班子成員都不能提拔、重用。

  想想自己,幾乎一年來主要時間都花在應付“上面來人”上了,實際工作很少做,真正解決老百姓困難的事做的更少。這種“唯上不唯實”的風氣,不利於基層經濟社會發展,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希望上級部門能健全考評機制,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檢查、督察、巡視,盡可能杜絕檢查團變成“油水團”的現象,讓鄉鎮幹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切切實實地為基層群眾做點實事。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