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2009年反腐鬥爭“風起雲湧” 貪腐呈現五大特點

時間:2009-12-22 09:32  來源:法制日報

  編者按

  2009年,腐敗與反腐敗的較量貫穿全年,成為中國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在落馬官員人數增多以及腐敗落勢化等新現象出現之時,反腐制度創新也在不斷發力,諸多新法規新舉措令人振奮不已。

  反腐學者一致認為,我國已進入依法反腐的重要階段,運用法律手段來鞏固反腐成果和加強廉政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從著眼建設制度反腐的長效機制這一角度來説,2009年是一個新的起點,但遠沒有結束。

  2009年歲末,又有腐敗官員落馬:政協山東省第十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12月17日下午召開第九次會議,決定免去孫淑義山東省政協主席的職務,並撤銷其省政協委員的資格。

  新華社消息中並沒有披露孫淑義被免職的具體原因,但據媒體援引山東省省委一位知情人士的話稱,孫因“嚴重違紀”被免,將接受“進一步審查”。

  2009年即將過去,孫淑義是不是最後一個落馬的省部級官員,尚不能定論,但他肯定不是第一個。有反腐學者統計稱,在孫淑義之前,落馬的省部級高官已達15人之眾。

  來自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消息稱,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辦各類職務犯罪案件29462件37750人,與去年同期相比立案人數上升0.8%。其中,立案查辦貪污賄賂犯罪案件29206人,大案16756件,縣處級以上幹部要案2108人;立案查辦瀆職侵權犯罪案件8544人,重特大案件2928件,縣處級以上幹部要案265人。

  在腐敗與反腐敗漫長的較量史上,2009年註定是不尋常的一年。著名反腐學者、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林喆今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詳細歸納了2009年腐敗與反腐敗各自所呈現出的新特點以及彼此鬥爭的態勢,並進一步展望了腐敗與反腐敗鬥爭的未來。

  2009貪腐現象五大特點

  腐敗主體級別向基層滲透;沿海甚于內地;潛規則未完全絕跡;不正之風未杜絕;8小時之外的行為監督仍存漏洞

  鋻於落馬高官的數量眾多,林喆認為,2009年的貪腐現象延續了往年的特徵,那就是———“涉案級別越來越高,貪腐數字越來越大,群蛀現象嚴重,‘包二奶’現象不絕”。

  林喆認為,2009年最大的特點就是,腐敗在向高層發展的同時,呈現出落勢化傾向,即腐敗主體的級別向基層滲透,“説得更具體些,就是主要集中在科級幹部層面”。

  今年以來的公開報道顯示,級別低的幹部在貪腐方面的表現也時常有“技驚四座”之舉。

  被網友戲稱為“最牛科級幹部”的河南省許昌市灞陵公園主任趙國良雖是一名科級幹部,但卻擁有一部豪華轎車,而且還在灞陵公園內違規修建別墅供自己享受。

  事後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2003年7月,灞陵橋文管處召開班子會研究,決定在景區內西北角建設職工住房,並通知職工報名參與集資。在職工無人報名的情況下,趙國良、張淑霞(灞陵橋文管處原書記)兩人于當年建設了獨棟雙層住房兩座,每棟建築面積217平方米。

  “在我辦公室的6箱舉報材料中,差不多有90%是舉報科級幹部的。”林喆對記者説。

  “科級幹部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年輕。因此,今年以來,年輕幹部成為腐敗高發群體的問題一度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林喆説,其根源在於,很多年輕幹部為官的環境已經形成了腐敗機制,而且用人制度由於受到“幹部年輕化”形而上學思想的影響,“平庸者上”、“帶病提拔”、“帶病在崗”的現象屢見不鮮。

  2009年腐敗現象的第二個新特點就是———隨著沿海地區開發力度的加大,經濟的迅猛發展,腐敗現象的嚴重程度也超過了內地。林喆透露説,她所接觸到的舉報材料,“有90%都來自沿海地區”。

  據中宣部委託新華社主辦的重要黨刊《半月談》披露,沿海發達地區一些富裕農村,村幹部腐敗案件涉案金額驚人。今年年初被查處的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洞村村幹部劉子榮,就涉嫌挪用村集體資金近2400萬元。

  有觀點認為,基層幹部腐敗的嚴重程度要小一些。

  林喆不同意這種看法,她認為,“腐敗不管大小,都應該被視為同樣重要的問題”。基層腐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因為級別低、人數多的特點,它帶給民眾的感受是最真切的。從這點上看,基層腐敗最為老百姓所痛恨。

  在林喆看來,“一些領域的腐敗行為和潛規則沒有完全絕跡”,是2009年腐敗現象的第三個特點。

  建築工程領域的腐敗潛規則幾乎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今年5月,江西師範大學基建處原處長諶光明因在建築招投標、工程款支付過程中大肆收受賄賂,且肆無忌憚地與房地産商簽訂以《學生公寓投資協議》為名、有效期15年的“受賄協議”,而被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5年。江西某地檢察機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由於工程建設利潤高,施工單位之間競爭激烈,為獲取工程,將工程造價的5%至10%列入“公關費”預算用於行賄,是當地建築行業的潛規則。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