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高考進入多元時代 教育部官員稱不會取消全國統考

時間:2009-11-19 09:26  來源:人民日報

  高考朝哪個方向發展?能否打破“一考定終身”?一系列新政策讓高考話題持續升溫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關注度最高的考試,高考的一舉一動牽動人心。近日,北京等地實施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後的高考方案相繼出臺,清華大學等5所著名高校實行聯合自主招生,北京大學自主招生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一系列新政策出臺,讓高考話題持續升溫。

  “新課改高考”新在哪?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力度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基礎教育變革,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通過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中新課程改革于2004年啟動,海南、廣東、山東、寧夏為首批實驗區。到2010年,全國所有省份都將實行普通高中新課程,這意味著,到2013年,全國所有省份都將進行與之對應的新高考。

  教育部此前出臺的《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為各地制訂新高考方案定了基調。

  從2007年開始,新課改後的高考已舉行了3年。2010年,北京、陜西、湖南、黑龍江、吉林5個省份將實施“新課改高考”。屆時,實行“新課改高考”的省份將達到16個。

  教育部出臺的指導意見很明確,這輪全國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加強對高招考試、錄取和中學綜合評價的統籌,推進綜合改革,其新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對普高學生的綜合評價制度,並逐步納入高校招生選拔評價體系。二是進一步深化統一考試內容改革,要求考試內容與高中新課程內容銜接,注重對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三是在考試科目上,除語、數、外和相關科目(即文綜或理綜)外,也可根據本省實際設置其他科目,是否增加選考內容以及選考內容的比重等,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記者點評:理論上講,“新課改高考”這種多元化考試評價體制,更加機動靈活,更能體現學生的個性及自主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減輕學生負擔。

  統考下怎樣實行多元評價?

  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改革的腳步一直不曾停歇,但統一高考的形式沒有變。事實上,完善和堅持統一考試已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選擇。自1945年以來,韓國大學入學考試製度在統一考試與非統一考試之間來回變動了7次,1995年正式決定實施全國統一的“大學修學能力考試”。俄羅斯從2008年起開始實行大學入學統考,在全國推行統一考試製度。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幹表示,今後改革的思路,不是取消全國統一考試,而是在堅持統一考試的基礎上,對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同時,要有多元的評價。要通過加大多元化的評價,把學生的長處顯示出來。

  由教育部批准,目前全國有76所大學實行自主招生改革。近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五所高校宣佈實行聯合自主招生。五所高校採用了統一的報名網站,考生可同時選擇兩所高校。

  北京大學2010年自主招生將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該校從全國400余所提出申請的中學裏確定39所中學為“實名推薦制”推薦學校。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對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政策進一步深化的積極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誠信體系的有益嘗試。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指出,未來的高考應遵循“統一考試、多元錄取”的改革方向。而高考改革的最終指向,則是推進素質教育。

  記者點評:從統一走向多樣,從招考合一走向招考分離,最終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以統考為主、統分結合的多元招生考試製度。這將是今後高考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因材施考”有可操作性嗎?

  在今年的高考錄取中,報考山東臨沂師範學院中文專業的12名考生因“綜合素質”的原因而被退檔。一時間,“綜合素質評價”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許多學校往往用考什麼來決定教什麼,把高考作為評價教育的終極結果。因此,教育部要求,高校錄取就要在高考成績基礎上逐步增加對學生學業水準考試及綜合素質的考察。一些高水準大學要深化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可進一步探索高考、高中學業水準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測試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選拔辦法;示範性高職院校和條件成熟的省市,可將學生學業水準考試成績與學校組織的考試成績相結合作為錄取依據。

  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大學錄取標準,有可操作性嗎?中央教科所研究員曾天山認為,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來看,是可行的。已實施“新課改高考”的天津市,今年高校招生就打破了以往單純依據高考分數選拔人才的狀況,規定可以參照學業評價部分和非學業評價部分來全面衡量考生。

  記者點評:推進高考制度改革,要讓高考充分發揮為高校選人的主體功能,平衡各方利益,從相對單一的形式逐步走向多樣化,最終實現“因材施考”。

  “素質高考”會否造成不公?

  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而教育公平則是衡量社會公平的底線。

  近年來,高校招生計劃新增部分主要向西部傾斜;教育部直屬院校減少所在地的招生計劃……這一切都是使高考更加趨向於公平的具體舉措。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教授指出,公平公正是高考制度的核心價值,是社會對高考最為關注的一個方面。如今公眾對考試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期望比以往更高。

  對於吉林省明年將實施的“新課改高考”,吉林省的一些中學校長在寄予期望的同時也表示,“素質高考”應充分考慮城鄉差別。城裏孩子有條件學習藝術、培養特長,不少農村家庭卻負擔不起這樣的費用。“素質高考”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值得社會關注。

  高考配套改革也是保證高考公平的必要舉措。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認為,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和嚴格的獎懲機制,也是高考配套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發現學生檔案失實,就應對學校領導和直接負責的教師問責。

  記者點評:相信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考將越來越制度化、規範化;期待教育部門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實遏制“點招”、“招生收費”及藝術類專業招生中的不正之風,進一步促進和鞏固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記者 袁新文)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