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二線樓市扭曲:房價半年漲一千 博士也難買房

時間:2009-11-16 09: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買房的過程,就是心靈一遍遍受傷的過程

  都瘋了,又都沒瘋,對於房地産市場的怪象迷局,理工科出身、一直跟機器打交道的蔡博士理不清楚。不過,伴隨著一年來的購房歷程,他內心的痛苦是越來越清晰。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同學眼中,身居二線城市的蔡博士是幸福的:長春房價平均才4000余元/每平方米,僅相當於發達城市的1/2,甚至1/5。每每同學相聚,他們都會表情誇張地大呼小叫,慫恿蔡博士趕快買房。

  2002年剛就業、結婚那陣,蔡博士無力購房,一直寄居在父母家不足100平方米的老宅中。如今職場打拼數年,和妻子省吃儉用攢下40萬元,又計劃要個小寶寶,買房確實成為他的強烈願望和生活必需。

  攤開長春市樓盤圖走筆圈地之際,蔡博士一度信心十足:自己工作穩定,月收入6000元,太太在高校當講師,月薪3000元,在當地工薪階層中都還算可以;夫妻兩人年富力強,手握40萬元積蓄,又是在“房價偏低”的二線城市——他們買不起房,還有多少年輕人買得起?

  考慮到老人、孩子,將來三代同居,蔡博士的置業計劃如下:面積140平方米左右,戶型4室2廳2衛,多層建築,三樓或四樓為宜,採光充足;小區環境、物業、供暖好;地點不能太偏,生活便利,周邊有優質小學,臨近公園最理想。

  一處處樓盤跑下來,蔡博士很快發現自己的計劃太奢侈,太自不量力——符合標準的樓盤鳳毛麟角,偶有心儀之處,房價已達每平方米七八千元,即使將40萬元家底拱手奉上,還要背負90萬元貸款。

  以“月供4000元,20年還清”計,蔡博士算了筆賬:每年還房貸5萬元;採暖、物業、水電煤氣費等1.5萬元;日常生活開支兩萬元——家庭年收入9萬元基本告罄——這還要老天保祐全家人無災無病,別提為父母雙親養老,更甭提生兒育女了。

  想自己寒窗苦讀到博士畢業,辛勤工作到華發早生,月工資在當地工薪階層中也算不錯,可在二線城市連個中意的“水泥匣子”都買不起,蔡博士有生以來第一次尖銳地感覺到自己的無能。他認識到,靠自己本本分分在單位埋頭工作,永遠買不起一處體面的房子。

  其實,7000余元/平方米的房價,已“便宜”到讓一線城市居民直拍大腿了。那發達城市的年輕人都怎麼活的呢?叔叔家的丫頭給了蔡博士答案——丫頭碩士畢業定居北京,新婚丈夫是北大博士,7月份剛找到工作,月薪3000元。小兩口買房需160萬元,雙方父母拿了80萬元首付,剩餘貸款30年還清,月供近2800元。“一人還月供,一人養家糊口,有個孩子就更艱難。30年後,我50歲,也快退休了,等於給銀行打一輩子工。”丫頭説。

  在北京的80後,一般都採用“四加二”買房模式,一套房子後面常常有三個家庭支撐,即:雙方父母出首付,子女自己還月供。蔡博士的叔嬸都是工薪族,奮鬥了一輩子,給丫頭買完房,置辦完新家,老兩口“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別説買房,現在蔡博士對自己是否要得起孩子甚至都産生了懷疑。且不説當前高昂的子女教育成本,就是將來這筆購房費,也要他勒緊腰帶,任勞任怨再攢20年。根據商務部發佈的《2006-2007年中國結婚市場發展調查報告》,全國城鎮結婚消費中,81.6%的新人得到了父母們不同程度的財力支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買房子。

  回到眼前,無奈之下,蔡博士把購房標準一降再降,地理位置也從成熟市區一圈圈兒往外移。學校不考慮了,公園不奢望了,交通不必四通八達,步行10分鐘能找到通往市中心的公交線就可以。然而,這樣的房子也不多——房價上漲的速度總比他選房的速度快,而且這種情況下,也還總有人比他出手快。

  蔡博士再次深受打擊。他很惶惑:難道大多數人都比他有錢?難道自以為還算中等階層的他,實際生活在城市最底層?

  如果不是,如果大多數購房者都選擇了按揭,蔡博士同樣感到深深的不安——老百姓把自己今後的十幾年、二十幾年押給了銀行,購買力因買房被嚴重透支,再加上育兒、就醫、養老三座大山,平日還敢消費嗎?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內需無法激活,中國經濟運作是否仍會強勁?中國老百姓還會有多少收入增長?還有多少好日子?

  11月1日,星期天,長春氣溫降到了零下16度。心灰意冷的蔡博士決定再跑一次西環。看完該處兩個樓盤出來,天色已放黑,蔡博士心神俱疲,萬念俱灰,抬手叫了輛Taxi。

  “一輩子血汗錢,肥了開發商、貢獻了地方財政收入,到頭來還把自己淪為了銀行的奴隸。買房就是犯賤!都不買,看房價還漲不漲!”計程車司機好像也正憋著一肚子火氣。

  司乘對望了一眼,都是三十多歲的年紀,兩人會意地無語苦笑。城市夜景在車窗外被拉成幾條模糊的曲線,蔡博士覺得,那就像自己被樓市扭曲了的心靈軌跡。(記者 彭冰)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