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大學生捨身救人值與不值: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善良 

時間:2009-10-29 09:34  來源:人民日報

  大學生捨身救人“值與不值”的爭論,不是簡單一句社會價值多元就可以概括。無論市場經濟如何發展,都不能用加減乘除換算善良的價值

  近日,湖北荊州為救兩名落水少年而獻身的三名大學生出自道德自覺的捨己救人行動,在感動中國的同時,引出了一場“救人值不值”的討論。陳及時、何東旭、方招——人們記住了這些名字,就像20多年前,社會對為救掏糞老人而獻出年輕生命的大學生張華的評價,帶著欽佩、讚嘆,也夾雜了不解與惋惜。

  由一次救人行為而引發社會價值觀的討論,這幾乎是當今社會輿論的尋常情境。就在今年10月5日,廣東韶關南雄市發生學生溺水意外,一名16歲的女生不慎跌入10米多深的水庫,同行中有四名男同學下水相救,落水女生被救起,但四名男生全部不幸遇難。此事同樣也引發了一場所謂“值與不值”的爭論。

  這一次次的“值與不值”的爭論,不是簡單一句社會價值多元就可以概括。那些幾乎與我們市場經濟相伴而來的所謂道德爭論背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今天,我們成功地實現了經濟上的跨越式發展,更要注意在道德建設上快速進步。比如,將道德論斤兩,把經濟利益作為衡量人和事物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此,人們才會質疑三名大學生救人的社會效益,才會扳著指頭比較三名大學生與兩名少年的教養成本,才會將生命當作算術題,用加減乘除換算善良的價值。

  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判斷標準並不僅存於民間,它甚至被堂皇運用到法庭之上和行政管理當中。前有南京彭宇案的法官判詞,“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而可以‘自行離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選擇,他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後有上海原南匯交通執法大隊某官員質疑孫中界行善之舉的經典語錄:“沒有利益觸動,我(車主)為什麼會幫你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僅可以推動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同樣亦能為社會道德建設打下深厚的物質基礎。今天廣泛推動社會發展的公民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等等,都是市場經濟發展下的精神果實。但是,當我們對物質利益追求過度,把市場經濟的原則放大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迅速蔓延,則將人們引入物欲橫流的泥潭。

  從人類文明進程來看,歷史大變革所導致的社會道德迷惘在所難免,問題是,這樣的迷惘還將持續多久?

  有人説,三名大學生救起的不僅是落水少年,還有社會道德,此言極是。縱觀人類歷史,因物欲橫流、私利至上而致權力腐敗、敗家毀國的事例不勝枚舉,而今天發生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也可以看成是對物欲橫流社會的歷史週期性警告——提升社會道德水準刻不容緩。

  讓我們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善良,用一顆顆善良之心激活社會良知。(郝 洪)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