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低薪族心頭之痛 專家:土地年租制將大大降低房價

時間:2009-10-28 09:47  來源:工人日報

  房蟲們在半年多的蟄伏期過後,再度進入新一輪活躍期。小區門口仲介放置了很多周邊商品房資訊,有出售的,也有出租的,無論是售價還是出售價格,在金融危機期間的短暫停留後,又不斷的三級跳,北京城北郊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的房價已從2000年初的2000多元一平方米迅速漲到了1.4萬元一平方米;城裏二環路上的二手房也只比新房每平方米便宜一千元,每平方米高達近兩三萬元。 
 

  樓市的繁榮,有人歡樂有人愁,真像某位房地産大鱷所言,樓市的真正消費者是小眾而非大眾。對這部分小眾們來説,是早已擁有多套住宅,並且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區購房置業,是充滿刺激的投資遊戲;而對於廣大工薪族來説,購房是刻骨銘心的,是與遠離顛沛流離、尋求溫暖與愛和安全感緊密相聯的生存內容。

  住宅成了有錢人的投資遊戲

  鄒女士在廣東打拼多年,現在功成名就進入收穫季,憑著積累的資金和人際關係北上,快速完成了置業、工作和女兒的上學問題。現在,她忙著在北京近郊買別墅進行投資,最近看中首都機場附近一座別墅,總價近五六百萬元,算下來每平方米五六千元,她覺得比買市內的公寓便宜許多。

  雖然來京不過兩年,她由衷地讚嘆北京真好,給人提供了各種可能性,她的圈子是由擁有權、錢兩類特點的人群構成,這個出生於偏僻的西南某地的礦工女兒,現在的角色是一個購買了海歸身份的成功女商人。

  小霞不到30歲,卻已是身價近億的富婆,她的財富積累挺簡單:父親在浙江臺州一個鄰近海邊的村子裏做鄉村醫生,漁民們出海要靠身體,因而,這類鄉村診所出售的昂貴中藥補品賣的極好,利潤豐厚。家裏花錢送她到北京一所私立中醫藥大專讀了三年,這個聰明女孩畢業後回家與父兄共同創業。隨後嫁人,正趕上溫州炒房團第一波到了他們家鄉,她與丈夫和哥哥踏浪而上,用父母的積蓄做了第一筆投資,在江蘇昆山炒房發了大財,從此,由醫生改為專業炒房。

  記者在浙江金華與一位中學體育老師偶遇,閒聊中,聽她對上海、杭州一帶的房地産瞭如指掌,原來,她業餘時間都忙著做房地産投資,家族是從做貿易開始起步的,她目前的職業是一種社會身份,是她的愛好,與經濟利益無關。

  房子是低薪族心頭之痛

  這幾天,京漂一族的陳燕和媽媽正忙著在城北的郊區找房源,她們母女現在所住的城郊結合部周圍環境不好,家裏的電話線三天兩頭被人剪,以致連電信局都不願來修理了,她們希望找一個環境較好的社區。

  一漲再漲的瘋狂房價讓這對母女抓狂,市面上房價還要漲的謠言更讓這對母女覺得,無論如何也該出手先搶一套房子再説,她們沒有條件購買經濟適用房等政府提供的福利性商品房,只能傾其所有購買商品房,反正要漲,與其等到漲的更高再買,不如當機立斷,她們都沒有北京戶口,沒有任何醫療和社會保障,有了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才在他鄉有了做主人的安全感。

  在公司打工的趙芬已經連續四次搬家,最近,房東又提要漲價了,一居的房子每月1500元錢,對於一個月收入4000元的職員來説,實在不便宜了,物價在上漲、商品房也在漲,而出租房也隨風漲。

  她有個朋友在北三環租了一個床舖,房東把自己的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安了近十張床出租,因為價格便宜,租的人很多,屋子又臭又臟,沒有人把那兒當家,只是剛到北京闖蕩的年輕人晚上睡一覺,大家都企盼著早點兒掙錢買自己的房子。

  王啟剛夫婦來京打工已十多年,他們租住農民家的四合院的房租從最初的月50元到現在的兩百元,每次房東漲價,總有幾戶鄰居悄無聲息地搬走了,一定是找到了便宜的住房。對於這些,他們夫婦已見怪不怪,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只能在京郊條件簡陋的農村四合院租房,找工作也多在附近,由於工作缺乏技術含量,工資也不高,因而,對於房租是極敏感的。

  “居者有其屋”一句詩而已

  一個成熟的社會形態,總有不同的階層,其經濟水準和生活需求不同,但居住條件是生存的基本。實際上,對現在絕大多數工薪族的工資收入來説,買房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主要靠銀行貸款,少則十年多則二三十年的還債期,負擔沉重,期間還有不可預知的生存風險,但絕大多數選擇了買房實出被逼無奈,這就是經濟學家或地産商説的所謂剛性需求,如年輕人要結婚、家裏添子、照顧父母一起居住等不得不擴大住宅的需求。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劉福垣認為,我國目前以售為主的局面違背經濟規律,如果實行土地年租制,改變房地産聯體流通和單元樓只售不租的現行體制,個人靠地産致富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就大大降低了房價和房租,大大降低城市化的門檻,可以使我國以較低成本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早日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

  上文提到陳燕就是剛剛大學畢業,目前正在為到底是出國繼續深造還是在北京就業幫媽媽解決住宅問題上難以選擇。她説,我們不是有錢人,如果我出國還要花媽媽的錢,而如果我在北京工作,我們就可以買房。

  劉福垣退休前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體制改革與管理研究所所長,他認為,政府的住宅政策,需要考慮我國正處於城鄉結構、地區結構、産業結構和人口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特殊歷史時期,勞動力嚴重過剩,而就業競爭激烈,勞動力在城鄉、地區和産業間流動頻繁,消費結構升級比任何歷史時期都快。廣大中低收入階層購買住宅不僅能力不足,而且機會成本越來越高。隨著勞動力流動的範圍越來越大,自有住宅是勞動力流動的巨大障礙。

  目前,佔城市實際從業勞動者1/4的農民工,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時,不可能還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他們也必須有體面的居住條件,而這部分流動性大的勞動人口,更不可能購買住宅,租住住宅是他們惟一的選擇。

  因而,政府在房地産政策上,充分考慮住宅的流通規律、勞動力的再生産規律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規律的共同作用,必然形成宜租則租、宜售則售、以租為主、租售並舉的住宅商品流通體制。(陶映荃)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