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全國3億人與常住戶口分離 教育最應與戶籍脫鉤

時間:2009-10-20 09: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10月12日,上海市政府辦公廳表示,上海市將推進居住地服務管理。上海市將逐步剝離附著于戶籍上的“待遇”,把社會福利與戶籍登記制度脫鉤。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社區,進行的線上調查(1896人參加)顯示,73.8%的人表示大城市的戶籍門檻該拆了。

  全國約有3億人口與常住戶口分離

  調查中有60.3%的人表示取消戶口就是要把戶口附加的利益降低到零。

  哪些社會福利和機會應該與戶籍脫鉤?“教育”和“醫療”成為首選,分別有69.5%的人選擇。接下來依次是:社會保障(63.7%)、幼托(63.5%)、養老(63.3%)、就業機會(59.4%)。68.4%的人表示都應脫鉤。

  “不管到哪,總有戶口這條繩拽著呢。繩子一拉,就像風箏,又得回去了。”説起戶口,北京市大興區打工子弟學校新苑學校校長蔣茂堂總是無奈。不光新苑學校的孩子、老師沒有戶口,他這個校長的戶口也一直在山西老家。

  有個9歲的孩子説,他一定努力學習,就在北京待下去,不回老家。這讓蔣校長頗感辛酸,“他們這麼小就意識到自己是個外地人了。”

  2005年,蔣茂堂的女兒在北京一所中學讀初三,學習成績不太好,學校竟然勸她回老家。這事至今讓蔣茂堂悲憤不已,“就因為不是北京戶口,他們就這樣攆孩子!”

  調查中,47.6%的人表示沒有本地戶口“感覺會受到歧視”,65.2%的人覺得“沒有穩定感和歸屬感”。

  2008年4月,律師程海曾以制發暫住證行為違法為由,將北京市公安局及下屬昌平區分局訴上法庭,這起案件被媒體稱為“戶口遷移第一案”。但此案未被法院受理。程海又聯合一些常住居民每年元旦給市政府、市人大遞交公民監督建議書,提出“放開”戶口的建議。

  他表示,戶口不能隨人遷移,導致全國約有3億人口與常住戶口分離,如果加上5800萬農村留守兒童、夫妻分離、老人與子女分離等情況,受此影響的總人口約有5億多。人戶分離給已經遷移的幾億人帶來無數麻煩:千里迢迢往返戶口登記地辦理身份證、護照、結婚登記、嬰兒出生戶口登記等。

  程海來北京工作五六年了,戶籍至今還在老家安徽合肥,每次辦護照、港澳通行證等,他都要坐十幾個小時火車到合肥,來回得花上兩天時間。“我有一個朋友,花了50萬元給一家三口買了北京戶口。戶口指標已經是一種稀缺資源。”

  沒有本地戶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調查中,選擇最多的是“孩子教育問題”(84.0%),其次是“無法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77.5%),45.4%的人表示不解決戶口將來發展會有很多不便。

  66.9%的人表示每個人都應擁有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表示,如今中小城市、部分大中城市的戶口都已放開,就是特大型城市還沒有放開。“戶口真正粘結的利益主要就剩這幾方面:社保,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孩子上學,大學錄取分數,軍人轉業待遇等。”他認為,隨著社保基金跨省流動的解決,社保這塊很快就可解決;對軍人轉業待遇,國家可以確定一定待遇標準,地方政府可以給予一定附加補助;隨著城市新增學生人數減少,孩子上中小學問題也可解決;對於考大學,國家重點院校錄取標準全國應趨向公平。

  劉爾鐸説,廉租房和低保只是解決部分人的問題,應該不會形成太大財政壓力。在大城市戶口放開的初期,還可以設置一些準入條件,比如一定的收入水準,居住條件等。準入條件只要恰當,既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又不至於把城市擠垮。“以後地區差別縮小、條件成熟以後,準入條件可以逐步放寬,戶口會逐步變成統計人口的工具。”

  “不要老在戶口上做文章,應逐漸把制度建立起來。比如新農合、農村低保等,逐漸把待遇拉平了,將來就無所謂戶口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説,現在很多大城市覺得外來人口進來了,將來養老負擔會落在大城市。事實上,這些人未必會一直在大城市生活。如果養老金領取、醫療保險等政策能夠調整得好,老年人會願意在生活舒適、費用較低的中小城市。

  調查中72.2%的人認同,如果可享受和本地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有沒有戶口不重要;39.2%的人表示,隨著社會福利與戶籍登記的脫鉤,戶口差別會越來越淡化。

  到底該不該徹底放開戶口?調查中,64.2%的人認同應該徹底放開戶口,取消戶籍差別;也有16.3%的人認為戶籍不能徹底放開,以免人口都涌向大城市。

  程海律師説,城市化是大趨勢,人們遷移也是因為工作機會。外來人口不僅會消耗資源,更重要的是創造財富,並通過納稅增加城市財政收入。政府收了稅,就該依法提供同等服務,收了稅錢又不作為,説不通。

  調查中66.9%的人表示,每個人都應享受權利平等保障,擁有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記者 黃衝)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