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世界媒體峰會:中國隨全球媒體發展新潮流“脈動”

時間:2009-10-08 09:5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記者吳小軍 張壘 李忠發)從9月28日起,全國9個衛視頻道正式同步播出高清、標清節目。至此,已有10個高清電視頻道在內地播出,這標誌著我國高清電視發展步入新階段。

  10月1日,新華社手機電視臺與中國移動共同推出了國慶60週年大型電視直播報道《國慶》。中國移動部分手機用戶用手機收看了新華社國慶直播報道。

  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普通有線電視到數字高清電視、手機電視,從電視形態和觀看效果飛速變化的背後,人們看到,中國正和著世界媒體發展的步伐在前行。

  人人都是傳播者

  2008年秋,金融危機的寒風吹進了美國千家萬戶。《華盛頓郵報》記者特拉維斯福克斯驅車橫穿美國大陸,為他的多媒體專題《艱難時刻》拍攝了一個個感傷的視頻故事。在中國,《廣州日報》記者用手機記錄了九江大橋垮塌事件,煙臺傳媒集團記者第一時間發回了膠濟鐵路火車相撞事故的視頻新聞。

  現如今,更多的百姓已成為新聞的第一報道者。從倫敦地鐵爆炸案到中國汶川大地震,電視上反覆播放的視頻不只來自記者,也來自普通的乘客和遊客。

  事實上,媒體之間的界限已經日益淡化。越來越多的報紙借助網際網路涉及視頻業務。

  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説:“網際網路用戶不只是網媒的受眾,也是參與者。不止是網際網路媒體的瀏覽者和使用者,事實上,他們正以極高的參與度成為重要的內容發佈者,並成為主要驅動力之一,影響著媒體的走向。”

  新聞資訊的原創地,不再單純來自於傳統媒體,新聞的傳播,也不再單純是報紙、電視、電臺,以及此後出現的網路新聞門戶等傳統媒體介質,而是有著更多的路徑與工具。新聞資訊,也不再是由記者們單方面來“製造”,而是多方位的傳播與互動。

  目標受眾定位更明確

  電視頻道越來越多、受眾定位越來越細、報紙則變得越來越厚。

  “分眾化延伸出了各種各樣的全新媒體。”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祝壽臣説,“平面媒體逐漸發現,原來靠一張報紙包打天下不行了,報道內容必須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比如針對喜歡電腦的受眾出資訊技術專刊,喜歡汽車的受眾出汽車專刊。大的報紙從週一到週六幾乎每天一個專刊。通過這些分眾化措施,報紙發行下滑的趨勢逐漸得到遏制。”

  分眾化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是對象化。在瑞典等國,包括地鐵報在內的免費報紙非常盛行。這些免費報紙定點投放到地鐵、公交、健身房等地。讀者可以通過自動取報機自助取閱。在北京,《北京娛樂信報》就搖身一變成為地鐵報。

  路透社則為它的用戶提供了上千種産品,為從交易員到分析師、投資經理到經濟學家等提供針對性的獨特服務。

  “傳媒的發展整體上經歷了小眾到大眾,再到小眾的過程。而今天的‘小眾’實則是‘分眾’,是諸多不同的群體,以及不同群體中諸多不同的個人。這種發展趨勢體現了媒體對受眾最大限度的關懷。”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説。

  “兼多職于一身”

  如果有家報紙刊登了一個“100元如何投資?”的問題,並且把人們各自的答案登在報紙上,你會認為這家報紙在報道新聞嗎?今年7月,《揚子晚報》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徵集“一起去見巴菲特”的讀者。雖然你不會把它當成新聞,但也許你會認真讀完這篇文章。因為,對你來説,學會投資的知識比了解一個異國他鄉的消息更重要。

  當前,來自媒體上的大量內容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新聞。媒體的各種策劃活動也越來越傾向於幫助讀者獲得各種知識,提供各種服務。

  在美國和日本等地,報紙和中小學開展廣泛合作。報社以較低的折扣為學校提供報紙,學校則把報紙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在課堂上使用。一些大報還編輯出版每月一期的“課堂版”,同時定期邀請學生到報社參觀。

  技術的革命也給媒體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強大支援。目前,數字有線電視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全面鋪開。通過數字電視機頂盒,人們除了可以看到更多的電視頻道,還可以看到各種實用生活資訊和實時的股市行情播報,以及點播的電影和電視劇。

  “從內容上説,媒體將從主要傳播新聞變成融新聞、資訊、教育、文化為一體的平臺。人們對媒體的需求不僅包括對新聞的需求,還包括對教育、科學、文化、娛樂、資訊服務的需求。”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説。

  在網際網路上,網友間用於人際交流的各種論壇、部落格、微部落格等等,其中瑣細資訊不斷疊加累積起來,一方面通過原有的人際渠道迅速傳播,另一方面,也成為大眾媒體的報道對象。

  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媒體與社會增強互動

  形象化、感性化、視覺化已成為媒體的流行趨勢。

  和電視不斷提高“審美”相應,報紙、電臺等媒介則不斷嘗試視頻化。

  電臺開始試著走出大樓,在公園、廣場和新聞事件發生地搭建“透明直播間”,通過網路,主持人直接與網友視頻互動,讓聲音“看得見”。

  報紙上的圖片則越來越多,整版甚至封面大圖屢見不鮮。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圖片擺脫了只是充當文字配角的地位,新世紀以來,中國各報紛紛成立“視覺中心”,圖片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而去年下半年以來,強調動態影像的流媒體成為各報強調的重點。

  如今,無論人們在超市購物、在公交車上往返、還是漫步街頭,都可以看到大小各異的螢幕,而在未來,“雜誌也可以播放幾分鐘視頻,內容可以從打開的頁面上跳出來,動態呈現。”程曼麗説。

  “媒體不只提供資訊支援,更重要的是把你個人的反饋提供給社會,人和媒體的關係更近了。”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説,“媒體的變化帶動了生産關係的變革,使人們對人、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增強、參與意識增強。以前只是被動的客體,現在大家參與意識更強,發佈渠道更多,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

  在熊澄宇看來,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大眾傳媒互相支援,互為因果。

  今年7月,重慶31名少數民族身份造假的違規考生被取消了錄取資格,其中不少造假學生的家長受到黨紀、政紀處分。6月,湖北省巴東縣法院一審判決女服務員鄧玉嬌刺死鎮幹部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但對她免除處罰,沸沸颺颺的“鄧玉嬌案”告一段落。2月,“躲貓貓事件”網友調查團正式成立,半年後,兩名涉案民警被判刑。諸多事件從網路上生成、擴大,並引起傳統媒體注意報道,最終推動了事件的解決。

  “中國網路輿論對於社會的影響程度之深,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網路輿論的力量對於推動事件的直接進展,起著重要作用。網路輿論的監督與制約力量,對於促進社會系統的健康運作,也具有積極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蘭説。

  媒體不僅在抽象層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它更在生活層面為人們提供多種幫助,成為人們的生活嚮導。

  “將來方方面面都將融合在一起。在社會大變遷下,媒體將不只是資訊服務,而是融入經濟當中。”程曼麗説,“一些借助新媒體實現的功能,比如網路銀行、電子商務等,早已超越了傳統媒體的功能,對媒體的概念都是一個顛覆。可以把網路等新媒體看成一個渠道,其中有媒體所有功能,也有媒體之外的功能,而最後是一體化,在這個一體化中,人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滿足。”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