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施瓦辛格簽署法案 為排華歷史正式向華裔移民道歉

時間:2009-07-24 10:13  來源:廣州日報

 

 1850年隨“淘金熱”前往加州的華工。 (資料圖片) 

  21日,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簽署華裔州眾議員方文忠所提出的ACR42法案,承認150年前開始對華裔移民的迫害,並對這種不公平的迫害行為致歉。這項法案作為加州法令,將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加州排華的歷史終在一百多年後畫上了句號。

  加州州眾議員方文忠在一個最新的聲明中宣佈,州長施瓦辛格已簽署了由他所提出的ACR42提案,代表州府正式向華裔社區公開道歉,並承認華人對加州的貢獻。

  今年7月初,加州州議會參眾兩會以全數無異議通過方文忠所提出的ACR42法案。州長施瓦辛格在與議會達成預算協議後,馬上簽署該法案,使其成為加州正式法令。

  

  肯定華人貢獻

  方文忠在獲悉法令通過時表示,政府承認華人對加州的貢獻,他很高興能把過去華裔建設加州的功業公之於世。他説,這項道歉法令對華裔小區有深遠的意義。他説,加州政府通過此項道歉法令,是對以上種種華裔移民的不公平待遇做一項歷史性的總結。

  華裔移民加州從1849年金山淘金開始,其間所遭受到的不公正法令,除了1882年到1943年的“排華法案” 外,另有主要強加在華人身上的“外國人礦工稅”。

  此外在1880年也對雇用華人勞工的僱主處以罰款或監禁,華人一直到1943年前都無法申請公民權,在1946年前也無法購買房子,且在1948年前被禁止與其他族裔結婚等。

  

6月17日,加州眾議員方文忠(中)就要求州府就排華法律道歉的決議案回答記者提問。

  促聯邦道歉

  方文忠下一步打算聯絡國會議員,希望在聯邦層面推動類似的提案,為華裔討還公道。他透露,已經得到一位聯邦眾議員本田的支援,目前他正在接洽新當選就職的華裔國會議員趙美心,希望由兩人共同起草提案。(中新)

  分析向華人致歉是各方合力的結果

  有人説,美國的歷史,也可以説是部種族歧視的歷史。除了最為人熟知的黑人受白人歧視外,義大利裔、愛爾蘭裔、日裔、華裔等都曾經受過歧視,而其中以華人華裔受歧視最甚。19世紀中葉的華人,做生意遭排擠,買房被禁止,更不能和異性族裔通婚。在那些淒風苦雨的日子裏,華人在不公正待遇面前,並沒有一味地逆來順受,始終沒有放棄爭取自身權利的鬥爭,甚至付出了血的代價。

  這也是美國排華法案之所以能廢除,加州致歉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華人華裔在政治上的覺醒,他們利用法院、議會以及各種外交平臺,不斷地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僅促進法律的修改,還逐步促使法律在實踐中落實。

  其次,華人爭奪自身權益的勝利離不開美國各種族一起不斷為不公正待遇鬥爭的大背景,是各種族的共同勝利。

  最後,美國憲政和司法制度對促進華人地位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美國雖然歷史上存在污點,但這個國家有自我糾偏的能力存在。

  在強調族裔融合的今天,美國政府可以做到對少數族裔在歷史上所受到的不公平道歉,這説明美國做了文化上的真正包容,是一個多種族的大熔爐。

  排華歷史

  1852年起,加州對外國掘金者增收掘礦稅;

  1872年,加州通過決議案禁止中國移民來美;

  1880年,加州通過禁止雇用華裔工人的懲罰性法律;

  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限制華工十年內不準赴美;到1892年,排華法案再延十年,及至1904年變成無限期。

   《1882年排華法案》始末

  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被美國國家檔案館選為美國歷史上主要的一百件文獻之一,“集種族歧視之大成。”《1882年排華法案》的頒布是19世紀中葉美國反華情緒高漲及排華浪潮的産物。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華人移民開始大批到美國西部淘金,然後是協助興建鐵路。華工勤奮、能幹,頗獲老闆欣賞,老闆希望多雇華工,當時加州州長麥道格曾稱讚華人是新近接受的“最有價值的移民”。這使白工十分不滿。在嫉妒與敵視交織的種族蠻力下,美國西部一帶頻傳白工集體淩辱、打劫和屠戮華工的血腥事件。

  在反華情緒持續高漲之際,1882年,加州共和黨參議員米勒向參議院提議中止華工赴美的法案,並最終獲得通過。

  排華法案直至二戰期間始被國會廢除。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美國人同仇敵愾,轉而開始同情中國。在中美合作共同對付日本的大氣候下,排華法案的廢除乃是必然的事。

  1943年2月,眾院和參院相繼通過廢除排華法案,于1943年12月17日生效。歷時61年、臭名昭彰的排華法案,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曉詩)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