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梁振英: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反映時代新要求

時間:2008-12-31 14:49  來源:新華社

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反映時代新要求
——訪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

  新華社香港12月31日電 (新華社記者 黃海 吳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之際,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全國政協常委梁振英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30年國家統一大業取得巨大進展,兩岸關係積極發展,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反映了民族的意願和新的時代要求。

  梁振英錶示,過去30年國家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為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創造了條件。他説,過去30年,國家的統一大業取得巨大進展。百多年前的積弱和外強侵佔,形成特殊的港澳問題。香港和澳門在20多年前開始了回歸的歷程,中央政府和港澳人民維護了港澳地區在回歸前後的長期穩定和繁榮。“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在港澳全面貫徹落實。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回歸,為以和平方式解決主權和領土問題樹立了良好範例。

  梁振英錶示,香港回歸後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良好示範。在回歸前的過渡期,曾經有部分香港居民和海外人士,對“一國兩制”的可行性以至中國政府和香港人的執行能力有所懷疑,部分香港居民移民外國。但是回歸後香港仍然保持了穩定繁榮,1997年沒有出現所謂“大限”,反而在回歸前兩年,大部分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回流香港,1996、1997年這兩年香港人口出現大增長。

  梁振英錶示,30年來香港背靠祖國,回歸後香港與內地加快融合,也為香港經濟發展開闢更廣闊的空間。30年前,香港的工業開始北移,香港的製造業職位大幅減少,香港有人提出過關於香港産業空洞化的顧慮,但香港經濟成功轉型,騰出的生産力促使香港大力發展服務業。今天香港的本地生産總值當中,超過90%是服務業的貢獻。香港和內地的經濟融合實現了互利雙贏,更是香港打造新增長點的最大依靠。

  回顧兩岸關係發展的風雨歷程,梁振英錶示,人為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損害的是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經濟發展也要付出代價。他舉例説,早在1992年8月,海峽兩岸和香港的幾百位專家學者,在上海出席“海峽兩岸和香港證券交易與管理研討會”,深入探討海峽兩岸和香港在證券業方面的合作。後來,臺灣方面出於經濟以外的原因,未能讓這一合作開展起來。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的總市值佔了香港交易所總市值的一半以上,香港發展出全新、關鍵的金融功能。臺灣方面由於政治障礙,坐失商機的例子,比比皆是。

  梁振英説,兩岸都實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利用市場力量達到效益的最優化。市場力量的本質之一就是流通的力量,就是“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暢其流”,有流通就有互補,有互補就有雙贏。

  兩岸關係目前的良好進展讓梁振英感到欣慰。他表示,目前兩岸關係出現了良性互動和積極發展的勢頭,人們期盼已久的兩岸直接“三通”終於得以實現。半年來,兩岸的航空客運由節日包機發展為週末包機,最近更進一步成為平日包機。航空客運以外,貨運和海運直航最近也完全實現。兩岸高層交往更為頻繁。

  梁振英對香港繼續發揮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對港臺關係的發展十分關注。他以香港專業聯盟主席的身份,於今年10月底率領香港專業團體代表團訪台,拓展港臺兩地的專業服務貿易。海基會和國民黨的高層也多次來香港公開演説,推動臺港的經貿交流。

  他説,在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問題上,香港不是旁觀者,香港社會更應該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香港需調整過去的折中和緩衝功能,在海峽兩岸和香港經貿關係上,主動探索合作機會,規劃新的合作模式,締造多贏局面。

  梁振英錶示,兩岸關係積極發展,所有中國人都喜聞樂見。過去30年的實踐證明: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僅有利於海峽兩岸和香港的經濟民生,更有利於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