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微

時間:2008-08-22 14:4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陳俊俠 韓冰)隨著北京奧運會各項賽事的逐步展開,“奧運經濟”也成為一個使用率很高的“熱門名詞”。對於“舉辦奧運會是否給中國經濟帶來好處”這個命題,世界各國的經濟專家和媒體有不同看法。許多專家認為奧運會對中國經濟有推動作用,也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將進入“後奧運警戒水域”,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微。

  “辦奧運對經濟有益”論

   許多經濟界人士認為,在舉辦奧運會的過程中,北京獲益頗多。英國路透社援引里昂證券駐上海的經濟學家安迪羅思曼的話説,北京為奧運會花了很多錢,這可能有益於其經濟發展。羅思曼指出:“多數花費被投資于永久性的基礎設施,從長遠來看,我們認為這些項目對中國經濟是有益的。”

  路透社的報道還説,北京奧運會跟前幾個債臺高築的奧運會主辦城市———從1976年的蒙特利爾到4年前的雅典———不同,北京完全有能力負擔新建體育場館、地鐵和公路的費用,而且可能有盈餘。該社稱,北京可能再現巴塞羅那的成功,而巴塞羅那通過主辦奧運會提升了對遊客和商務人士的吸引力。

  香港《南華早報》評論説,很少有經濟學家預測奧運會後北京將出現經濟不景氣,他們普遍認為奧運會帶動了基礎建設、金融服務、通訊網路和旅遊接待行業的發展,能夠為北京的現代化帶來長期的好處。該報還指出,奧運會有利於提升舉辦國的形象,這種“軟影響”的提升將為本地區帶來更多遊客和投資資金。

  日本《福布斯》月刊認為,北京奧運會的經濟效果是促進中國向消費大國轉變。該媒體援引野村證券公司金融經濟研究所亞洲調查部部長山口正章的話説,中國將以奧運會為契機在大眾中普及體育,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將進一步擴大,而現代零售、通信基礎設施等行業也迎來快速發展期。

  此外,對許多中國品牌來説,奧運會是其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黃金時機”。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18日撰文指出,聯想和海爾等中國公司正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奧運贊助商的身份,提高它們在國際上的地位,並借此提高在中國和全球其他地區的品牌聲譽和市場份額。《福布斯》雜誌也刊載題為《中國品牌也在爭奪金牌》的文章指出,聯想、李寧、安踏、海爾等中國知名品牌借助奧運會走向世界。

  “低谷效應”論

  對中國“後奧運經濟”的看法,國際上既有“樂觀派”,也有悲觀言論。韓國《朝鮮日報》報道説,按“國際慣例”,夏季奧運會舉辦國的經濟增長通常會在奧運會後第二年受到影響,只有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例外,中國也可能經歷所謂的“低谷效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指出,奧運會給舉辦國帶來的“經濟紅利”就像百米賽跑一樣短暫,而奧運會後舉辦國經濟增長放緩則是普遍現象。

  日本《富士産經商報》曾援引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海外調查部部長藪內正樹的話報道説,出口依存度高的中國極易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實施的價格管理也開始産生影響,奧運會後中國經濟可能進入“警戒水域”。

  法新社的一篇報道指出:在過去50年中,除一個國家外,所有奧運會舉辦國都在奧運聖火熄滅後經歷了經濟滑坡。在奧運會結束後,當舉辦全球最大的體育盛會的帳單落實下來,大多數奧運主辦城市都遭遇到了投資減少、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

  日本《每日新聞》8月17日發表題為《圍繞北京奧運後的中國經濟走向,目前呈現樂觀論與悲觀論相交錯局面》的文章,稱在8日奧運會開幕當天標誌著景氣預期走向的上證綜合指數下跌4.5%,這讓人們擔憂此前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是否將減速進入“轉換期”。 該報認為,由於美國經濟減速、人民幣升值以及原料價格的暴漲,而城市房地産市場也開始冷卻,奧運會後中國經濟可能進入一至兩年的調整期。

  “奧運效應可忽略”論

  目前,國際經濟界人士普遍認同一種觀點:國家越小、主辦城市經濟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越大,奧運會後的“低谷效應”越明顯,反之則越輕。法國《論壇報》據此認為,因北京經濟佔中國GDP總量的比重很小,因此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抬升作用不像另外一些國家那樣明顯,同樣“後奧運經濟”的衝擊力也非常有限。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他認為中國整體經濟規模大、與奧運相關的投資比重小、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接踵而至、中國産業升級空間大等因素都表明中國不會出現“後奧運經濟蕭條”。

  奧地利《新聞報》稱,蒙特利爾和雪梨為舉辦奧運會動用了全國GDP的五分之一,因此“後奧運滑坡效應”比較明顯,但北京奧運會投資佔全中國總投資的比例不超過1%,因此“低谷效應”幾乎不存在,而中國經濟在奧運會後仍將處於“黃金時代”。

  美國《商業週刊》刊文指出,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及經濟政策的影響大概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北京人口僅佔全中國的1.1%,經濟産值不到全國的3%,即使把過去4年間籌備奧運會的開支加起來,也只佔到中國在此期間GDP總和的0.3%。

  法新社説,與許多在舉辦奧運會後經濟出現滑坡的國家不同,中國充滿活力的經濟不太可能在奧運會後剎車。該報援引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最近的一份報告説:影響奧運會後經濟表現的關鍵因素是一個國家的大小和奧運會主辦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漢城(現稱首爾)、巴塞羅那和雪梨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都大大高於北京及亞特蘭大。

  日本《每日新聞》也指出,奧運後中國將啟動眾多大型項目,包括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等,再加上四川地震災區重建事業,因此“曾被遏制的投資將再度開始加速”。該報強調,目前中國良好的國內消費能否在奧運會後繼續維持,是中國經濟能否強勁發展的要點所在。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