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穿越災難 迎接光榮—寫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百日之際

時間:2008-08-20 09:00  來源:人民日報

  (一)今天,2008年8月20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第十三天,汶川大地震百日祭。

  8月8日,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當東道主最後入場,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定格為感動世界的瞬間,濕潤了億萬觀眾的眼睛——

  與2米26的旗手姚明一起引領中國代表團的,是1米18的汶川小英雄林浩。就是這個9歲的小學二年級學生,災難一刻從廢墟中奮力救出兩個同學。此刻的他,頭上還留著疤痕,一手執五星紅旗,一手執五環旗,神情坦然而快樂。

  萬里之外,蜀中大地,地震災區,損毀的道路正在修復,災後重建加快推進,上千萬搬進過渡安置房的災區群眾,在電視機前,與全球觀眾共用奧運開幕直播。

  這一刻,汶川在説:災區人民已經勇敢邁出新生活的步伐,走出悲痛的汶川感謝世界。

  這一刻,世界看到:享受奧運激情的北京並沒有忘記汶川,穿越災難的中國迎接光榮。

  五千年中華大地上,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同行。

  (二)抗震與奧運同行,呈現一個完整的中國。

  8月4日,奧運火炬在四川災區傳遞,火炬手中很容易找到“可樂男孩”、“敬禮娃娃”和許多抗震救災英雄的身影。

  8月6日,奧運開幕前兩天,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深入討論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

  8月12日,抗震救災3個月之際,《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向國內外公開徵求意見。

  這一天,來自四川瀘州的小將鄒凱和隊友一起勇奪男子體操團體金牌。“我特別想把這枚金牌和父老鄉親一起分享。在那些危難時刻,他們表現了不屈不撓、眾志成城的精神,這一切讓我覺得,身為一名四川人,時時刻刻充滿力量!”隨後,“充滿力量”的鄒凱在自由體操和單槓決賽中再奪兩枚金牌……

  這就是今天的中國節拍。一邊擔當全球最大“派對”的領舞者,給幾十億人帶來激情與快樂;一邊為災區源源輸送力量,將抗震救災偉大戰役推向前進。

  2008年,汶川大地震與北京奧運會接踵而來,讓13億中國人經歷了大悲大喜大考驗。震後100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説,中國沒有因為汶川大地震影響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沒有因為北京奧運會讓抗震救災工作有一刻鬆懈。

  奧運會上,那些大地震中煥發出的國民精神新面貌、社會開放新元素告訴人們,災難帶來的,是生活更堅定的一次重啟;浴火重生的現代中國,更加團結更加自信。

  (三)抗震救災百日之際,奧運火熱進行之時。

  當體育健兒奮力拼搏、摘金奪銀,當東道主因為一屆“有特色、高水準”的奧運會贏得世界讚譽,在與重大自然災害抗爭的另一個競技場上,中國同樣拿下了一塊寶貴的金牌,創造出一批令人驚嘆的“世界紀錄”。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烈度最強、破壞最大、災情最重、救援最難的大地震。然而從地震發生瞬間到“黃金救援72小時”結束,再到震後10天廢墟下生命之火趨於熄滅,對生命的拯救從未停息,83988名同胞從廢墟中獲救,360多萬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

  ——蜀道難,搶通災難中的蜀道更難。各路大軍以血肉之軀劈開攔路石、蕩平堰塞湖、阻隔泥石流,90多天裏,254個不通公路的鄉鎮“孤島”搶通251個,820多萬群眾緊急轉移安置。

  ——災區病床告急!醫療設備告急!醫護力量告急!一場“非戰狀態下最大規模傷員轉運戰”打響了。13天裏,10048位重傷員安然轉送全國20個省區市的375家醫院。

  ——4600多萬人受災,超過北歐五國人口總和,每8個四川人中就有一個失去安身之所。僅僅過了3個月,450余萬戶、1000多萬受災群眾基本實現住房過渡安置。

  ——大量房屋倒塌,數萬人被埋廢墟,然而震後3個月,大災之後無大疫,災區沒有發生一起與地震相關的傳染病暴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走進今日震區,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板房住、有病能及時醫治,生産生活秩序基本恢復;重災區學校復課率已達93%,325萬餘中小學生9月1日將全部走進課堂……

  百日抗擊,動魄驚心,抗震救災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災後重建中,“汶川奇跡”在延續。

  (四)在人類抗擊特大自然災害的歷史上,如此大的安置規模,如此快的重建速度,未有見聞。

  大地震不僅讓山河易位,摧毀了災區的地理秩序,更打亂了社會的生活秩序,重創了人們的心理秩序。當“汶川時間”進入災後重建,較之搶救生命的氣壯山河,重振家園之路更加艱苦卓絕,無時不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理性。

  廢墟之上,百廢待興,不僅要著眼于當下災區急需恢復的基礎設施和災民急盼回歸的日常生活,還要以長遠的眼光、人性的視角、科學的舉措,謀劃災區未來的持續發展。而今,百日攻堅,災區大地寫下的答卷令人感喟,也讓世界探尋——

  是什麼,讓我們在災難發生後的“每時每刻”,以細緻的政策安排、高效的運作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讓千萬受災群眾心有所依、居有定所?

  是什麼,讓我們在百日之內完成了搶救生命、安置群眾、恢復生産重建家園的“三級跳”,創造了若干“史無前例”:政府投入規模史無前例,民間捐助資金史無前例,社會動員力度史無前例,援助災區人數史無前例,安置受災群眾數量史無前例……

  一百個日日夜夜,一段不屈不撓的歷程,一曲愈挫愈奮的壯歌,一個現代中國精神和意志的傳奇。

  (五)百日搏擊,災難見證國家信念。

  生命、民生、群眾利益……100天來,“人”成為每一次行動的原點和終點,成為每一項決策的始發站和目的地。

  生命高於一切。100個日日夜夜,從感天動地的生死營救到規模空前的傷員轉移,從眾志成城的舉國動員到深謀遠慮的災後重建,以人為本、生命至上貫穿每一個時間刻度,彰顯著中國共産黨篤信堅守的政治倫理。

  一切為了人民。100個日日夜夜,從堰塞湖排險的“謹小慎微”到災區延期高考的“興師動眾”,從受災群眾的臨時補貼到稅收減免的政策出臺,執政為民、民生優先串連每一個時間節點,闡釋著社會主義中國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

  一切依靠人民。100個日日夜夜,從各級政府及時準確的資訊發佈到新聞媒體的全程“直播”,從賑災款物的跟蹤督查到面向國內外徵集良策,抗震救災每向前推進一步,決策者聽民意、察民情、聚民智,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得到充分尊重。

  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考驗著一個政黨的執政能力,檢閱著一個國家的危機處理能力。100天生死時速,100天頑強搏鬥,有力有序有效,我們以“百日圖強”通過了這場“大考”——

  應急搶險的緊張時刻,黨中央就做出加快恢復重建的部署;震後剛10天,國務院就成立災後重建規劃組。資訊及時公開、賑災陽光透明、科學規劃先行、法治釋放力量,書寫了中國救災史上多項紀錄,聯合國減災戰略秘書處稱其“提供了一個典範”。

  (六)百日攻堅,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胡錦濤總書記在地震災區寫下的十六個大字,是大地震中創造奇跡的力量之源,更是大地震後延續奇跡的奧秘所在。

  搶救生命,10余萬救援大軍迅速集結。轉移傷員,100輛救援專列急調入川。災後重建,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建築勘察設計院,所有“中”字頭規劃設計單位都派出專家……中國在抗震救災中彰顯了強大的組織動員力量。

  “一省一市幫一重災縣”,黨中央、國務院適時啟動對口支援機制。山東─北川,廣東─汶川,浙江─青川,江蘇─綿竹,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河北─平武,遼寧─安縣,河南─江油,福建─彭州,山西─茂縣,湖南─理縣,吉林─黑水,安徽─松潘,江西─小金,湖北─漢源,重慶─崇州,黑龍江─劍閣,廣東(以深圳為主)─甘肅受災嚴重地區,天津─陜西受災嚴重地區……過去它們相隔遙遠,今天他們密不可分。

  “需要什麼,就給什麼!”“人歇機不歇,惜時不惜力!”四川6個重災區3400余個板房安置點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0萬援建大軍揮汗如雨、追星逐月。“對口支援”這一重大決策,把承載著無數愛心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滋潤著飽受創傷的土地;用13億堅強的臂膀撥開陰霾,為災區撐起一片艷陽天。災區群眾落淚:“有家真好!”外國媒體感嘆:“中國式幫扶力量驚人!”

  一位西方哲人説過:“仁愛是社會大廈的花環。”災後重建中的“中國式幫扶”,已經超越了哲學家眼中“仁愛”的範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災後重建中又一次閃爍出人性的光芒。它用舉國上下的戮力同心,引發人們對制度文明的新思考,更以13億中國人的風雨同舟,呈現一個國家強大的凝聚力和“軟實力”。

  外國媒體就此評價,中國制度體系“很多方面的優越性中,最顯著的莫過於現存制度的動員能力。在短時間內,中國政府能夠動員如此巨大的力量投入賑災,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擬的”。

  (七)百日回望,中國精神貫穿始終。

  走進今日災區,田垅上、河灘頭、公路旁,到處可見自搭自建的過渡安置房,180多萬農戶不等不靠,重建家園。青川受災群眾遠赴上海、浙江、廣東就業。綿竹提出三年恢復、五年提升、八年全面小康,産業佈局更合理,城市功能更完善。北川盡力整理保存現有文物資料,力爭重建一個羌味十足的新城。彭州借助對口支援瞄準産業升級,近200家外省企業前來考察洽談……

  把災難變機遇,重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機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廢墟上站起的災區,短短數月氣象一新。在這個過程中,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主線始終如一。

  我們應當感到驕傲,重建家園的急切夢想並未影響災區重建的科學理性。為保護環境,四川人民研製出地震垃圾製成的再生標準磚;為節約耕地,許多村民利用原有的屋基、曬壩建過渡房;臨時板房也有週密規劃——公共管理如何完善,配套服務如何跟進,社區文化如何開展,就業創業如何實現,都有方案有路徑,科學發展觀融入災後重建的每個環節。

  我們應當感到欣慰,恢復生産的熱切願望並未削弱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要優先解決災區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先期援建康復醫院,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福利機構設施”,“災區重建要尊重災區人民的意願”……這樣的表述和行動中,“人”的位置,被放在了第一高度。尊重災區人民的意願、發揮災區人民主人翁精神,成為災區走向新生的不竭動力。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100天裏,災區人民與救援大軍一道,將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深深鐫刻在神州大地。

  (八)2008年的中國人,在抗震救災中籌備奧運盛會,在舉辦盛會中推進災區重建。兩件大事歷練中國,兩個賽場相互激蕩,共同詮釋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災難過後,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國際社會表達真誠同情和慰問,提供了各種形式的支援和援助。余震不斷的災區大地,我們看到了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等國際救援隊的身影;重建家園的過程中,災區規劃受到了國外專家的高度關注;8月初,俄羅斯、匈牙利、保加利亞精心安排中國災區孩子前往療養;奧運會前夕,國際奧會和聯合國以“給予就是獲得”為主題,共同發起為中國災區的捐贈活動……這一切,都傳遞著國際大家庭的溫暖情誼,何嘗不是“團結友誼和平”奧林匹克精神的閃光?

  百餘年來,奧林匹克運動之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得到廣泛認同,正因為它以體育的形式寓意著人類的追求和奮鬥。百日攻堅,災難中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堅強挺立,離不開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誼,離不開奧林匹克精神的獨特表達。

  3個月前,外國媒體評價,“北京奧運會所期待的展示現代中國形象的目標,已經在抗震救災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3個月後,中國告訴世界,抗震救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都是人類精神的耀眼光輝,都將成為邁步復興征程的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九)百日之際,我們把最深切的哀思獻給大地震中罹難同胞,願逝者安息,更願生者的奮鬥撫慰那些逝去的生命。

  再有4天,滿載激情與夢想的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將圓滿閉幕,13億中國人將與世界人民一起完成奧林匹克的北京樂章。但抗震救災的奮鬥和挑戰尚未結束,人類社會精神與勇氣的旅程仍在繼續。

  8月8日,奧運會開幕式上,國際奧會主席羅格向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來的“偉大勇氣和團結精神”由衷致敬。

  穿越災難,迎來榮光。這勇氣和精神仍將激勵13億中國人民攻堅克難,續寫一個古老民族奮發圖強的激情文字,托起五千年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百年夢想。 (任仲平)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