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人大常委會舉行地震災害與防震減災講座 吳邦國主持

時間:2008-06-27 08:33  來源:新華網

 

  6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講專題講座,題目是《中國地震災害與防震減災》。吳邦國委員長主持講座。這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在發言。 新華社記者 高潔 攝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中國地震災害與防震減災”專題講座

吳邦國主持

  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講專題講座,題目是《中國地震災害與防震減災》。吳邦國委員長主持講座。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災害,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重大階段性勝利。為了更好地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修改好即將提請審議的防震減災法修訂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特地安排了這次專題講座。

  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他著重從中國地震災害與地震地質構造、512汶川8.0級強震特徵與成因、地震預報現狀、中國防震減災戰略思考等方面作了詳細講解。

  張培震説,中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強烈和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發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事件。這次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內映秀━北川斷裂活動的結果,最根本動力來源是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之間相對運動在斷裂帶上産生的能量積累和釋放。

  張培震表示,地震預測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在認真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下,地震的中長期預報(一般10年以上)相對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短臨預報非常困難,但不是絕對不可能。關鍵是要明確問題和困難所在,找準突破點,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強觀測、加強研究,努力克服困難,知難而進,積極進取,探尋地震預報新的途徑。

  在談到中國防震減災戰略的思考時,張培震説,中國是多地震國家,必須有一個適合於中國國情、能夠長期堅持的防震減災的發展戰略。要在三個方面加強工作:一是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震減災。二是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基礎研究。三是加強法制建設,促進依法減災。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路甬祥、烏雲其木格、韓啟德、華建敏、陳至立、周鐵農、李建國、蔣樹聲、陳昌智、嚴雋琪、桑國衛等聽取講座。

 


 

分享到: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